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43篇
中国政治   78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3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各界》2010,(4):F0003-F0003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  相似文献   
62.
熊艳娥 《求索》2012,(4):135-137
陆龟蒙乃晚唐著名作家,也是影响深远的高士。从晚唐至今,每一个时代都不乏其接受者,苏轼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接受者之一。他是发现陆龟蒙咏物佳作《白莲》的"第一读者",为此诗经典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他在诗作中将陆龟蒙塑造成一个不惧权贵、傲骨铮铮的贫士,提升了其人格精神,使陆氏更容易被后人接受。在政治失意、生活困窘的境遇中,苏轼还接受了陆氏采食杞菊的襟怀和风节,从而强化了"杞菊"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3.
吴邦江 《理论月刊》2006,(6):122-125
"词为艳科",词应以婉约为正宗,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虽历来就有争议,但却似乎是大多数词学家的共识.该文对苏轼以前豪放词风源流演变进行梳理探究,提出不同看法一是豪放词不是"别调",与"婉约词"的关系不是母体与变体的关系,而是兄弟或姐妹的关系;二是苏轼不是豪放词风的开山祖师,更不是"豪放词派"的首创者,而是扩大了豪放词的词境,开拓了豪放词的领域,是重要的承继者和发扬光大者.  相似文献   
64.
本文对李白、苏轼庐山诗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5.
民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轼在传统儒家学说基础之上 ,融合道、法等各派学说 ,创新出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体系 ,并在具体的施政实践中对其民本思想做了充分的演绎 ,这其中又以在杭州任上的表现与作为最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66.
苏轼与毛泽东在词学发展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本文从他们诗词意境的表现上,赏析与探究他们代表作的异同。二人均有着开阔的胸襟,突显出英雄豪气的伟人气质,词境壮阔,极显崇高美。苏轼的代表作,豪壮奇绝。毛泽东的代表作,雄放高昂。各具魅力的词作,使之成为了各自时代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67.
苏轼在待人接物中,很善于从细节看一个人的品质。谢景温原来和苏轼关系不错。有一次,两人在郊外行走,一只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谢景温抬脚就把这只小鸟踢到一边。他这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却让苏轼心凉半截:这一定是个轻贱生命、损人利己之徒,  相似文献   
68.
刘光前 《新东方》2008,(10):56-58
我国文化史悠久、辉煌,几千年间出现的杰出人物灿若繁星,而像苏轼这样在诸多领域都做出卓越贡献、留下丰硕成果,堪称奇才、全才的则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69.
论苏轼诗文中的“东坡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台诗案”后的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创作的诗文中 ,融入了大量对人生的省察、对仕途的反思 ,而“东坡精神”是其最为精华的部分。“东坡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不因个人的人生挫折而失去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 ,执着生活 ,处穷排难 ,随缘自适 ,超然旷达。二、尽管处境十分险恶 ,生活极其艰难 ,但是苏轼体察民生疾苦 ,对人民深切同情 ,为当地的人民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与当地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三、主张“民不饥寒为上瑞” ,反对虐政害民。自他被贬以来所形成的这种“东坡精神” ,在他的诗文中 ,有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70.
《新东方》2019,(4)
苏轼与李定之间存在着间接过节,没有直接发生过冲突,但李定是一个不服母丧之人,投机取巧地投靠王安石变法之新党,并受到重用与提拨。李定的"匿丧事件"受到旧党群臣的猛烈抨击,被迫追服母丧。当他擢为御史中丞掌握大权时,便借宋神宗之力对反对新法呼声最大的苏轼发难,以报复苏轼"诗讥"之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