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33篇
中国共产党   40篇
中国政治   36篇
政治理论   47篇
综合类   6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221.
集体行动是民意表达最集中,也是最激烈的方式。在多元化的当代中国,集体行动大量涌现,且呈现出迥异于西方之中国特色。集体行动是公民表达自由的集中体现,却并非民主政治的常态,紧迫性与用尽其他救济是其正当性基础。但在中国,构建良性集体行动的宪政土壤正在培育与成熟之中,集体行动的表现形态呈现出特殊模式。宽容、多元、民主与人权保障的理念将成为未来中国集体行动与宪政精神良性契合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222.
奥尔森在区分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基础上,剖析了集体行动的逻辑,指出了搭便车现象对于集体行动的妨碍,强调了特殊利益集团对于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影响.在奥尔森的理论逻辑中,能否保障个体权利,能否遏制特殊利益集团的巧取豪夺,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奥尔森的理论立足于经济学,同时也兼顾法理学、政治学与社会学,因而为经济学与法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奥尔森关于个人权利、集体行动与国家兴衰的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与改革实践都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23.
上个世纪60年代,曼瑟尔·奥尔森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对集体行动的结果研究表明:人们不但不能从集体利益中获益,而且,也更不愿意为了集体的共同利益而努力。但是,当类似于"囚徒困境"这样的博弈局势出现时,如果人人都因这种经济学的理性而放弃集体行动的时候,并不一定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效果。在本文理论假设的前提下,本文认为:集体行动理论本质上体现的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一定程度上的公共利益)的冲突,要解决集体中个人之间的合作博弈难题,关键在于使个体理性服从于集体理性,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吻合起来。  相似文献   
224.
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作为一种"价值两难",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实践的常态,是受生存规律的制约而形成的人类不得不面临的基本现实;对公共利益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从抽象的道德原则向具体个体的共同福利转变的过程。在现实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通常表现为所谓的"公共悖论":多数选择与正义原则之间的冲突;个人理性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等。  相似文献   
225.
吴亚慧 《法制与社会》2015,(5):174-175,178
集体行动的逻辑是一种常见的客观的社会现象.至今学术界众多学者对集体行动困境做出各种阐释,也构建了各种集体行动的理论模型.本文通过囚徒困境、公用地悲剧和集体行动的逻辑三者的比较,深刻理解奥尔森所阐述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再通过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实证分析,深入理解奥尔森提出;的集团规模、成员结构和制度安排对集体行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26.
区域组织如何促进成员国之间密切合作是区域研究的重点。本文以东盟旅游合作进程为研究对象,运用区域公共产品理论分析东盟在缺乏霸权国家主导和硬机制运行的背景下如何形成集体行动,有效供给区域公共产品。东盟旅游合作的动力在于全球旅游竞争环境变化催生了东盟各国对区域公共产品的需求,唯有依靠区域合作才能突破自身旅游发展瓶颈。本文对东盟区域旅游公共产品供给动力、合作机制建设和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以东盟旅游部长会议为核心的协商一致对话合作机制、最大程度满足成员国旅游发展需要的包容性公共产品选择机制、以外部性特征为驱动的区域外国家渗透参与机制保证了区域旅游公共产品生产的稳定性,但区域内国家发展程度不一、资金缺乏和旅游市场激烈竞争也削弱了旅游公共产品合作供给的信心。  相似文献   
227.
从"集体行为"到"社会运动"之间,有一种过渡性的社会抗争行式,那就是"新社会运动",其运动议题广泛、多元;组织方式非正式、松散灵活;高度依赖现代大众媒介;往往以价值观和问题为基础进行广泛动员。在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中,青年常常是运动的发起人、推动者和参与主力。在我国,"新社会运动"的主要目标,仍是寻求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应正确评估"新社会运动"对我国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积极拓展青年诉求表达的合理渠道,提升制度的容纳能力,引导当代青年的社会参与,实施积极的青年政策,解决青年现实问题,正确化解矛盾和减少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228.
在奥尔森看来,个体成员是否参与集体行动,都是对个人行动成本和个人行动收益理性计算的结果。一方面,他认为,个人理性与集体行动是存在悖论的,从个人理性为前提的逻辑推演中是得不出人们会自动做出增进集体利益行为的结论的;同时,他又认为,集体行动既与集团的规模大小有关,又与集团的异质性有关。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给予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的启示有二: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应将个人利益作为一个视角;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加强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29.
气候外交是指国际社会围绕气候治理展开的外交活动。国际气候外交的行为主体十分广泛,包括联合国、主权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等。国际气候外交对于抑制全球变暖十分重要,但当前的气候外交面临诸多难题。比如,气候外交遭遇到集体行动的难题,并常常被异化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权力外交等。中国的气候外交目前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国际社会中仍然受到一定的质疑,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必须开展气候公共外交,并在国际责任与自身能力平衡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相似文献   
230.
团结的起源     
郭凯 《南风窗》2014,(9):10-10
<正>对于一个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团结的力量是如何起源的这一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至今仍有很多争议。从经济人假设出发,曼瑟尔·奥尔森认为在集体行动中,马克思理论中的阶级团结并没有解决阶级成员中的免费搭车问题。但是道格拉斯·诺斯却认为,社会变迁史,尤其是欧洲历史,已经证明了思想意识或者意识形态能促成阶级团结和集体行动这一马克思理论的有效性,免费搭车问题的影响在欧洲历史上弱到可以被忽视。在与团结的起源这一问题的纠缠中,奥尔森的解释非常局限性地陷在免费搭车这一并不核心的影响条件里,并不是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