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9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17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156篇
中国共产党   1398篇
中国政治   1363篇
政治理论   923篇
综合类   68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367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391篇
  2009年   359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从分配起点、分配原则和分配结果三方面体现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面对当前我国社会分配不公问题,重新认识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根源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没有真正做到以按劳分配为主,表现在劳动报酬低、劳动要素参与分配权重小等方面。因此,有必要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原则,实现社会公平分配,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52.
《求实》2013,(10)
社会贫富分化问题在实证科学与黑格尔哲学那里都进行过研究但未能真正得以解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展开对上述二者的彻底批判,从而最终找到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方法与道路。马克思在经济哲学的批判视域内凸显出对资本文明和形而上学批判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3.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进行生产实践活动的人,也是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的人。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基本内涵,从理论上来讲有助于我们完整地理解唯物史观,并运用之来研究、分析问题;从现实上来讲为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了哲学基础,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4.
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文化的问题论述很多,他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高度,对宗教文化的产生、发展、特征作了全面的概括,其中关于宗教文化的异化和神话特征、虚幻和超验特征、政治性和欺骗性特征、社会性和二重性特征的认识,给我们指明了认识宗教文化的基本思路,也是我们确立正确的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55.
5月24日,由中共武汉市委党校主办的武汉市党校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座谈会在汉召开。全市党校系统专家学者共计50余人参加会议。《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等媒体对相关学者专家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56.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本质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慧丽 《求实》2014,(3):9-12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前提是尊重自然规律,倡导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对将自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体或者对象。立足于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道德原因在于,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和"发展至上"思维方式的负面效应。我们需要在中国生态文明道德建设中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7.
时宜 《学理论》2012,(2):7-8
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有别于西方各种社会保障思想,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批判,提出自己的社会保障思想,为我们科学认识和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8.
理想、信仰是人生征途的支柱和导航器。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提出了选择职业和从事职业的理想,指出了选择职业的原则和方法,阐明了青年选择职业的方法论,当中充满了理想主义和坚定的信仰,对当代青年如何选择自己职业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9.
随着技术快速进步,如何正确认识技术与社会伦理的关系,促进技术与社会伦理的协同发展,是当前急需回答和解决的问题。马克思通过对技术的社会考察,既充分认识到了技术对社会伦理的双重影响与作用,又深刻分析了社会伦理道德对技术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以一种历史的、辩证统一的视角看待技术与社会伦理的关系,为当前更好地处理技术与社会伦理问题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0.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在具体运作层面寻求突破。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基本方法,内蕴着反思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主体、动力、价值等逻辑特质,有助于预防和克服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可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具体运作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启示。遵循马克思实践的现代性逻辑,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应运作如下理路:以承认传统文化本然状态和自在性为前提,以能动地审视和解决传统文化现实问题为关键;以最广泛的群众为文化主体,以"全面深化改革"之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发掘、适应和融入符合现代化发展趋向的人本价值为旨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