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9篇
  免费   137篇
各国政治   15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4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8篇
法律   2043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716篇
政治理论   111篇
综合类   25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297篇
  2013年   413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367篇
  2009年   409篇
  2008年   417篇
  2007年   436篇
  2006年   401篇
  2005年   373篇
  2004年   354篇
  2003年   303篇
  2002年   243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以融资犯罪的整体规范视角分析当前合法、非法或者构成犯罪的民间融资行为,有助于全面把握我国刑法规制各类直接或者间接融资犯罪的规范功能与结构,动态地考察与反思当前融资监管行政法律规范与融资市场机制刑法规范之间的缺位、越位、错位问题。解决融资犯罪刑事控制结构性失衡与紊乱的关键在于:在制度执行上实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市场机制刑法平等保护,在规范适用上实现融资犯罪主观与客观构成要件证明压力分散与均衡。  相似文献   
122.
裴苍龄 《河北法学》2012,30(6):32-33,34,35,36,37,38,39,40,41,42
证据是认识的基础、证明的根据、检验的标准、思想的指南.什么能当此重任?惟有事实.证据是事实,事实不存在非法、合法的问题.事实是客观的,既不受法律调整,也不受法律制约,因而证据也没有合法性.证据不能排除.排除证据的实质是法官睁着眼睛不认事实,排除证据的法官把自己和事实的位置摆错了,这是一项根本性的错误.非法获取人证是司法警察通过刑讯逼供和指名问供这样两重罪行实现的,因而它不是程序,而是程序中的实体.  相似文献   
123.
现场分析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判明事件性质,是犯罪案件还是其他事件。有些现场不难判明事件性质,而有些现场想要判明事件性质却颇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现场分析应将事件性质问题作为重要议题。文章从分析事件性质、分析假案、分析案件性质三个方面对事件性质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24.
商业贿赂犯罪的动态特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发生在商品流通和服务行业等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并未得到切实有效地根治,作为一种具有动态意义的新型经济犯罪活动,其触角逐步伸入其他行业和领域,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发展态势。其动态变化特征主要有:犯罪形式多样,犯罪手段隐蔽,侦查难度加大;行业特点明显,发案部门集中,窝案串案突出;案件数目上升,涉案金额加大,大要案比例高;职务犯罪突出,主体特征明显,顶风作案严重。其发展趋势表现为:犯罪领域扩展,防控精度下降;作案手法翻新,查处难度加大;组织程度提高,期货特征明显;社会影响恶劣,危害程度加剧。各地应根据本地商贿犯罪现实情形与发展态势,建立健全惩防商贿犯罪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5.
社会化和犯罪化是抑制乃至剥夺个人自然权利的过程,要使惩罚犯罪具有合理性,必须使个人的自然权利兑换成社会权利;只有社会权利能够给个人带来较自然权利更多的利益,改变个人的生存结构,令其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框架下才具有合理性。在惩罚犯罪时,必须考虑犯罪乃个人自然权利体现的基本事实;而量定责任时,也需考虑自然权利兑换社会权利不能的情形,适度对自然权利所代表的竞争优势给予补偿。  相似文献   
126.
刘宪权  张巍 《法学杂志》2012,33(4):79-84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具有未遂形态,应以15万元和25万元分别作为本罪未遂数额较大和数额巨大的标准。在既、未遂形态并存时,只要已售部分达到既遂数额标准,就应整体评价为犯罪既遂。既、未遂并存的量刑模式在两部分均符合相应形态数额标准的前提下,应选择性适用先并后定再调整或先定后并二次调整以有利于被告人;在仅有单一部分达到相应形态数额标准时,不应对另一部分仅作为量刑情节考虑。  相似文献   
127.
Do undocumented migrants underreport crimes to the police in order to avoid being deported? And do criminals exploit such vulnerability? We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using victimization surveys and administrative data around the 1986 U.S. immigration amnesty. The amnesty allows us to solve two major identification issues that have plagued this literature: migrants’ legal status is endogenous and un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porting rate of undocumented immigrants is 17 percent, which limits the immigrants’ ability to protect some of their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However, right after the 1986 amnesty, which disproportionately legalized individuals of Hispanic origin, crime victims of Hispanic origin show enormous improvements in reporting behavior. The implied increase in the reporting rate by amnesty applicants is close to 20 percentage points.  相似文献   
128.
在民法之外,重新构建一个仅适用于刑法中财产犯罪法益保护的判断标准,既无必要也不现实。财产犯罪法益保护扩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入罪,不论是“利益的法益化”还是“管理的占有化”,都是以保护法益之名行扩张犯罪圈之实。犯罪圈的不当扩张,不仅会有损整体法秩序,还会弱化乃至消解法益甄别法与不法的机能。部门法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任何法律体系下都是无可避免的,民法典编纂为解决“刑民倒挂”问题以及增加法秩序统一性原理在刑民之间的衔接度提供了重要契机。为此,应重新梳理刑民之间围绕财产、占有、管理等方面的争议问题,将民法所确定的财产法益内容作为财产犯罪法益保护的基本依据,并允许刑法根据财产犯罪的特点对法益保护范围作出适当调整。这样做的目的不是通过民法给刑法套上枷锁,而是在遵循法秩序统一性原理的基础上达成应有的刑民共识。  相似文献   
129.
缓刑在不同的刑事诉讼阶段所表现的主要特性是不同的,因而对其性质进行分阶段的界定也就有了现实的依据和合理性。从决定是否对犯罪分子宣告缓刑的意义上来说,缓刑有刑罚裁量的性质;从对犯罪分子具体适用缓刑的各项规定的意义上来说,缓刑又具有刑罚执行的性质。缓刑,兼具刑罚裁量和刑罚执行两重性质。在明确缓刑具有刑罚执行的法律性质的前提下,认定缓刑考验期满后再犯相应之罪的犯罪分子为累犯,就有了理论以及法律上的合理性。此种处置,从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角度来看,既符合中国社会重视行为人主观意志的现实,又能更好发挥刑罚预防犯罪的功能,也是符合我国现行刑事政策和法律规定的。  相似文献   
130.
We know that half of the population in Norway is female, and we know that females represent 6% of the white-collar crime prison population. In the stage model overview, we derive percentages from the literature into the gender model to explain stepwise reduction from 50% to 6%. In our empirical research, we asked two groups of business school students to come up with their own estimates for the stages in the model for female criminals. While estimates from executive students resulted in 3% women in prison, bachelor students’ estimates resulted in 10% women in prison. The most obvious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our two survey groups is related to relative conviction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we suggested that female defendants receive more serious convictions because they may perceive and feel more guilt for a crime, for example in terms of regret, shame and depression. Thus women may have a tendency to confess more easily. Both executive students and bachelor students disagree with this estimate of 140%, as they suggest 62% and 69% respectively. One reason for their suggestion of less serious convictions for female white-collar criminals – sometimes labelled pink-collar criminals – might be that family situation and other element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before a verdict is passed on a woman. Another substantial discrepancy is related to detection risk. The literature suggests a low detection risk for women, but may be not as low as we estimated at 30%. Both executive and bachelor students believe that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detection likelihood is not that formidable, as they suggest 75% and 65%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