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3篇
法律   86篇
中国政治   69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12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艾明 《证据科学》2014,(4):414-424
借助司法裁判的方式,德国对何为刑事诉讼法禁止的欺骗性讯问发展出了一些判断标准。这些判断标准对解决禁止“欺骗取证”规定在我国侦讯中的适用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已确立不得强迫自证己罪原则,增强对犯罪嫌疑人口供自愿性保护的背景下,我国司法实务界应借鉴德国经验的合理内核,确立判明禁止的欺骗性讯问的基准,以指引侦查人员以合法的方式开展侦讯活动。  相似文献   
202.
周健宇 《现代法学》2012,(5):100-110
近年来偶有发生的看守所未决羁押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背后蕴含的未决羁押人员人身安全保护的若干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考察英德日三国未决羁押人员人身安全保障的立法与实践,并借鉴其先进经验,我国应在变更羁押场所隶属、出台《看守所法》、推行全程录音录像等方向上逐步推行改革,力图既能保障未决羁押人员人身安全,又不会显著降低侦查效率。  相似文献   
203.
警察讯问话语目的、话语策略和话语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响 《政法学刊》2012,(3):96-101
以目的原则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建立了目的、话语策略和话语行为的会话分析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分析警察讯问过程中的话语结构和问话策略。研究发现:在程序性问话阶段,警察通常使用直接指向目的的问话,问答对应结构简单,多是Q-R对应;在实体性问话阶段,由于问答双方目的冲突激烈,警察会根据不同的语境采取威胁、劝诱、友情、打断、预设、迂回等问话策略,以期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合作,实现问话目的,问答对应结构变得复杂化、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4.
随着学界对确立侦查讯问中律师在场权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研究确立律师在场权制度的目的和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从操作层面上对律师在场权制度进行合理建构也成为确立该制度要思考的迫切问题,在建构该制度时必须从讯问前、讯问中、讯问后三个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以期达到设立这项制度的初衰.  相似文献   
205.
休息权是我国宪法直接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在社会活动方方面面都应有所体现,侦查讯问也概莫能外。这里仅就侦查讯问中公民休息权保障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推动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06.
强化侦查权制约一直是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公安机关的侦审一体化改革削弱了侦查权内部控制的力度,疏离了内外制约力量的配合,使侦查监督制度面临更沉重的压力。而审核式预审机制在实践中的兴起启示我们,预审作为我国侦查权内部制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司法监督制约模式短期内难以实现的前提下,与检察院侦查监督制度进行"内外结合",是完善我国侦查权力控制机制的较好进路之一。  相似文献   
207.
探索侦查程序的改革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一项重要内容。侦查讯问的法制化又是理论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在落实保障人权的背景之下,要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就必须提高侦查讯问方法的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建立案例指导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它既可以实现讯问的预期目的,同时又不违反法律的规定。文章对我国侦查讯问中建立案例指导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构想,以期为案例指导制度构建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8.
Abstract

Jurors are often provided with confession evidence and must determine whether the confession was true, false, coerced, or voluntary. As more juveniles are tried in adult criminal court, jurors must increasingly make these determinations about minors’ statements. In this study, mock jurors read an actual interrogation of a child suspect that included confession evidence, and then provided judgments regarding the coerciveness of the interrogation, the child's and police's knowledge and behaviors, and guilt. Child age (11 versus 14 years) and gender were manipulated and examined in relation to participant gender and pre-existing sympathy levels for juvenile offenders. Factors external to the suspect – participant gender and sympathy for juvenile offenders – interacted with child suspect factors to influence perceptions of the child, the interrogation, and guilt. When multiple factors were considered, perceptions of suspect credibility and police fairness were the strongest predictors of guilt and perceived culpability. Th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decision-making in cases involving juvenile defendants and confession evidence.  相似文献   
209.
源自“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路西法效应”告诉我们,特定的情境诱发特定的行为,在适当的条件下“好人也会做坏事”。在侦查讯问过程中,时空环境、角色扮演、权力差异、受挫反应等情境因素有时会挑战侦查人员稳定的个性特质,成为诱发侦讯冲突的主要原因。为此,在分析侦查讯问中的人际冲突的时候应首先分析讯问情境,从情境入手找出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而为寻找缓解人际冲突的方法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210.
讯问的目的是使犯罪嫌疑人形成供述动机,这就要求讯问人员在讯问中给犯罪嫌疑人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也只有在犯罪嫌疑人感觉到强大的心理压力时,才能变抗拒动机为供述动机,并如实、彻底地供述全部犯罪事实。因此,讯问人员使用什么样的手段与方法给犯罪嫌疑人加压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