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51.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民主党派调研,其实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52.
王国维境界说的系统性,涉及到它的学术价值和地位问题。近百年来,虽然不少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但大都有零碎和残缺之感。有鉴于此,笔者试图从境界说的核心和中轴——“真”及其系统性、审美境界中“有我之境”的系统性、审美境界中“无我之境”的系统性等方面解读王国维境界说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53.
高璐  贾三强 《学理论》2010,(15):159-159
王国维词中不乏意味深长,旨趣悠远的警句名世。这些警句中有惜时伤逝之感,也有禅思理趣之思,亦不乏有故做警语之弊。  相似文献   
54.
文章五境界     
周溯源 《学理论》2008,(7):91-92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依此引申,作为学问载体的文章(包括部分文学作品),是否也有境界之别呢?在笔者看来,亦可大致分为五重境界。  相似文献   
55.
作为中西方现代审美启蒙观念的奠基人,康德和王国维关于人类情性教化的具体思路却未尝相同。在晚年康德笔下,“黏液质情性”的地位超过了“黑胆汁质”情性,其中体现出其以禁欲主义的无功利化审美方案疗治忧郁情性的动机。相比起康德的方案,王国维在相信“不可爱”的人性论现实的同时,更渴望保留“可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激情。出于这一动机,王国维借助叔本华的学说,提出关于“势力之欲”的生存本体论,从中发展出一套用良性嗜好取代恶性嗜好的务实的情性疗治方案。  相似文献   
56.
张颖 《学习月刊》2011,(20):43-44
近代学者王国维治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涉猎广泛.而且开拓了众多的学科范畴.在中国学术史上堪称开创型大师。比如王国维关于教育宗旨的论述.即“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该论述在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包括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王国维能在学术研究上达到如此广泛而高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57.
从比较详尽的中日近代关学编年史看,东方美学学科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群体性"事件,生成于各种历史的、地域的多元因素之综合的作用力,中日同受西方影响,中日之间亦相互作用.王国维对中国近代美学学科之贡献甚巨,但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如"美学"一词是否产自王国维?中国美学的范畴系统如何生成?王氏新学语与西方和日本学术之关系到底如何等,笔者认为,能够明确的必须明确,应该审慎的必要审慎.  相似文献   
58.
唐宝民 《乡音》2011,(5):40-41
在一个经典缺位、平庸之作泛滥成灾的时代,阅读无疑已经成为乏味和痛苦的代名词,那些连篇累牍的无聊之作,或故作高深,或泪流满面,或马屁滔滔……但当我读到董桥的散文集《乡愁的理念》时,不觉眼前一亮,一种意外的惊喜随之而来,让人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59.
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的《六朝忠臣无殉节者》考证,宋以前诸朝,做臣子的有点类似公司雇员,你是老板,我忠诚于你,你不是老板,我就不必忠诚于你。也有个别的效忠者,至死不渝,忠诚于旧老板,但绝大多数很自然的,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向新老板表忠心,人们也都视作正常。"直至有宋,士大夫始以节义为重,实由儒学昌明,人皆相维于礼义而不忍背,则《诗》、《书》之有功于世教,匪浅鲜矣。"所以,他的结论便是,历代殉国者,以宋朝为最。  相似文献   
60.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读书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叫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笔者认为:这三种境界也应当成为人大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