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19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35篇
各国政治   66篇
工人农民   62篇
世界政治   25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0篇
法律   2314篇
中国共产党   1332篇
中国政治   2689篇
政治理论   1013篇
综合类   1395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628篇
  2013年   710篇
  2012年   836篇
  2011年   993篇
  2010年   819篇
  2009年   792篇
  2008年   899篇
  2007年   606篇
  2006年   480篇
  2005年   390篇
  2004年   271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俗话说:一棵树上吊死人。为了一棵百年老槐树的权属之争。农民郭琛竟在这棵树上“吊”了20年。20年间,郭琛四处奔波讨说法……透过一棵老槐树引发的官司。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公民私有财产确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2.
什么是宪政?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所谓的宪政就是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本质就是将一切政治活动都纳入宪法和法律的轨道,各种政治力量在宪法的框架内进行和平、理性的协商、博弈,最终达成最大的共识,并上升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国家意志。因此,如何为各种政治力量提供博弈的舞台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63.
青年的消逝并不是指特定生理年龄生命群体的消逝而是就社会文化意义而言的.从权利义务视角看青年逐渐失去之所以为青年的资格;从心理行为视角看青年的形象变得模糊;从价值意义视角看青年出现信仰理想的危机.这消解了青年概念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内涵.要通过发展青年的公民能力,由内激发青年自身的能量来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64.
十六大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标志着我国构建一个社会结构优化合理的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战略将进入实质性阶段.各级政府要深入了解和分析我国社会的结构,并积极提供政策支持,优化社会结构,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为此,各级政府政策需要在如何破除二元结构、扩大中间阶层、保护弱势公民、利用社会组织激发社会活力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整与创新.  相似文献   
65.
公民社会已经在当代中国兴起并产生了日益强烈的政治参与要求。人民政协可以在整合公民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却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公民社会的发展壮大为政协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国家应加快人民政协的改革,加强人民政协与公民社会的制度化联系,促进政协工作的公开化、制度化、法律化,并推动人民政协向协商民主组织发展,使其更多地参与国家立法和政治事务。  相似文献   
66.
古巴裔美国公民安娜·马丁尼兹原以为找到了理想的“白马王子”,岂料,夫君罗德里格斯·罗格竟是古巴间谍,而且婚后不到一年就无情地离去。她因此而悔恨、愤怒,甚至产生过轻生之念。但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马丁尼兹终于鼓起勇气将背信弃义的丈夫及其效力的古巴政府告上法院。经过较长时间的耐心等待,法院于2001年7月初做出裁决:马丁尼兹所指控的罪名成立,古巴政府必须向原告赔偿上千万元的精神损失费。此案虽最终划上了句号,但同时也翻出了美、古情报斗法的种种事例。  相似文献   
67.
本文通过对中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公民社会生成环境与生成路径以及社会转型期政治参与机制等方面的考察与分析,认为中国发展公民社会的最佳路径是法团主义。构建法团主义公民社会的动力源于政府的推动、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学术界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68.
公民基本权利是表明权利人在国家生活基本领域中所处的法律地位的权利。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的确认,从立法上反映了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从而体现了国家的本质。要使公民基本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既要靠宪法和具体的法律、法规,又要靠增强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有效遏制违法行为来实现。  相似文献   
69.
肖建国 《中国法学》2007,(5):129-146
民事公益诉讼模式取决于一国的法律传统和司法政策,新模式的导入为民事诉讼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契机。在目前代表人诉讼被搁置、集团诉讼短期无引入可能的背景下,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应采取民事公诉为主导,实验性诉讼、团体诉讼和公民诉讼为补充的模式选择路径。具体建言是:确立实验性诉讼、拓展民事公诉和团体诉讼的适用范围、引进公民诉讼。  相似文献   
70.
该书是“剑桥学派思想史译丛”中的一册,其《译者后记》中介绍说:“面对‘民族国家的消亡即将来临’这样的话题,本书作者对至关重要的国家的历史、国家的理论基础和国家的前景进行了反思,并侧重探讨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时间横跨中世纪到20世纪后期,所涉及的话题涵盖了公民自由、国家权力、公民身份的概念、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史、市民传统、公民权利、同一性和公民身份的启蒙运动思想、妇女权利、法国公民身份、国家类型、当代国家的历史和前景等。作为剑桥学派政治思想史研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以及其他作者在他们对国家与公民的历史描述和分析中仍然体现出对社会和知识背景、历史语境的_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