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6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36篇
政治理论   23篇
综合类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 毫秒
41.
肖磊  孟小月  金鑫 《传承》2012,(4):80-81
克尔凯郭尔是现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科学地解析克尔凯郭尔的怀疑观对于我们理解西方思想史的脉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
杨经建 《求索》2015,(1):143-147
曹禺早期曾受存在主义影响并创作了象征剧《雷雨》。《雷雨》的"存在"之"思(诗)"首先呈现为生命"苦闷的象征",作者从"情欲"角度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把握,体现的是"诗"(象征之艺)中蕴涵的"思"(生命之惑)。其次,《雷雨》在诗学层面建构了超现实的梦幻形态——"梦幻的象征",既表现了生命存在感与艺术创作观的内在统一性,又以有限的存在方式指向无限的存在意义。其三,作为"悲剧的象征",《雷雨》的悲剧性象征的能指层面由"周公馆"和"雷雨"组合为象征性时空秩序体,从中体察人类的悲剧性处境以及生存性焦虑,将自我的存在体验上升为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3.
雅克·拉康从性身份定位理论出发阐述了“女性是不存在的”这个命题,提出孤立的人自身是不可能存在的,人只有在同世界的他物和社会上他者的接触中,才能发现自己。对于拉康性身份定位理论的理解,学界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存在主义女权主义认为,拉康的性身份定位理论在他们看来是不完善的,女性相对于男性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二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不是先天解剖学差异造成的,而是根源于私有制;拉康的性身份定位图是对稳定的身份认同发起了激烈的攻击,但是却没有完全的抛弃它。  相似文献   
44.
《学理论》2015,(9)
"张力"对诗歌的艺术有着重要影响。陈陟云创作的《新十四行:前世今生》用连贯性特征动词与悖论性词组、戏剧性处境以及内含的哲学思辨,取代传统十四行体主要用格律来构建诗歌的艺术张力。这为新十四行体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5.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经常把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有着根本性的差别,区别两者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彻底地坚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6.
法国哲学思想家阿兰·巴迪乌(Alain Ba-diou)在英刊《新左翼评论》第35卷(2005年9—10月号)上发表文章,提出20世纪下半叶的当代法国哲学思潮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继古希腊哲学、启蒙时期的德国哲学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哲学阶段。文章原题为《法国哲学的探险》,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47.
犹太文学在美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具特点的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二战后美国文学中,犹太文学独树一帜,成就卓著,为世人所瞩目。在美国的社会条件下,犹太移民的生活内容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以特殊的方式承袭着犹太传统的文化母题,犹太文学鲜明地表现出了其与犹太文化传统的内在联接。  相似文献   
48.
基于对“宇宙和人生”、“存在和主体性”、“自由和责任”、“个人和他人’’等问题的认识,存在主义的思想影响到了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主要表现在课程论方面:重视死亡教育、生命教育,反对“效率社会”;重视自我生成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挫折教育;重情感内容,重视体验,反对教育中的“知识”、理性;提倡活动课程与个性化课程。  相似文献   
49.
袁莉 《学理论》2009,(31):188-189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其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塑造的同名主人公马丁·伊登这一超人般的艺术形象,是作家的“自画像”,是一曲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本文结合存在主义观点解读《马丁·伊登》,分析主人公马丁·伊登在追梦过程中对人生本质的思考与探索,指出在“上流社会”背后隐藏的虚伪性。在美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杰克·伦敦以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当时的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50.
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马丁·伊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其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塑造的同名主人公马丁·伊登这一超人般的艺术形象,是作家的"自画像",是一曲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本文结合存在主义观点解读<马丁·伊登>,分析主人公马丁·伊登在追梦过程中对人生本质的思考与探索.指出在"上流社会"背后隐藏的虚伪性.在美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杰克·伦敦以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当时的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