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2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应用RTPCR结合激光密度扫描定量分析方法,观察了不同途径免疫小白鼠的脾单个核细胞的细胞因子IL1β,IL2和IFNγ的mRNA动态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穴位免疫组细胞因子IL1β和IL2的mRNA表达峰值和持续时间均大于非穴位免疫对照组。穴位免疫组与对照组比较,IFNγ的m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这一结果在mRNA水平上证明经后海穴途径免疫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示在穴位免疫激活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中,除了免疫系统自身调节外,尚有其他因素参与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32.
肿瘤坏死因子-alpha与心肌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基础医学和临床实验表明 ,肿瘤坏死因子 alpha(TNF α)在急性心肌梗塞、慢性心力衰竭、心脏移植排斥反应及体外循环手术中是心肌损伤的重要介质[1] 。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脓毒血症的心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心肌细胞死亡机制中也起重要作用[2 ] 。因而被认为是一种衡量心肌损伤的敏感指标[3 ] 。本文现就TNF α在心肌损害中的表达和意义作一简述。1 TNF的生物学特性1975年 ,Carswell发现被细菌感染后的小鼠血清中有一种蛋白类物质可致肿瘤出血 ,并能抑制、杀伤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 ,被命名为肿瘤坏死因子 (tumournecrosisfactor ,TNF…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大鼠外周血清和关节腔中IL-6、IL-10、TNFα的影响,探讨雷公藤内酯醇治疗CIA的可能机制。方法:以胶原诱导的W istar大鼠关节炎为动物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雷公藤内酯醇组。雷公藤内酯醇按40μg/kg BW肌注给药,每3 d 1次,31 d处死动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和膝关节腔液中TNFα、IL-6和IL-10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CIA模型大鼠关节腔液和血清中TNFα、IL-6含量升高IL-10含量降低(P<0.01),经过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后,关节腔液和血清中TNFα、IL-6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模型组与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变化而达到治疗CIA,这也可能是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哮喘豚鼠模型病理形态学改变和支气管肺组织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FMMU豚鼠3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穴位埋线组.处理结束后,取病理切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气道病理结构的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支气管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豚鼠小气道中WA/Pi2、平滑肌面积/Pi2、支气管壁厚度d/Pi均较空白组以及穴位埋线组和地塞米松组显著增加(P<0.05,P<0.01);模型组支气管肺组织TGF-β1阳性细胞指数显著高于空白组以及穴位埋线组和地塞米松组(P<0.01,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能通过下调TGF-β1蛋白的表达,抑制哮喘豚鼠的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减轻炎症对气道壁的损伤,达到干预气道重构的效果.  相似文献   
35.
细胞因子(cytokines, CK)参与了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整个病理过程中,根据其细胞来源的不同,可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细胞因子分为两大组,一组为主要由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包括IL-2、IL-4、IL-10、IFNγ、TNFβ等;另一组为主要由单核或巨噬细胞产生的单核因子如IL-1、IL-6、TNFα、IL-8、GM-CSF、TGFβ等.它们通过自分泌、旁分泌与自身受体结合的方式在自身细胞,邻近细胞(旁分泌)及远处细胞(内在分泌)之间的信息网络中,起信息传递递质的作用,对细胞增殖、分化和分泌有刺激(上调)和抑制(下调)的调节功能,在RA的发病中具有促炎、抑炎或刺激、抑制的正负反馈的免疫调控作用.当免疫调节功能失调,致炎CK占优势时,则诱导关节炎症发生或迁延发展.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医药对RA细胞因子调节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在RA不同证型CK变化,中药复方、单性药或中药提取药及针灸对RA细胞因子调节作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观察安宫牛黄丸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6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抗病毒、降颅压、丙种球蛋白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治疗。治疗7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S-100β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儿血清NSE、S-100β、TNF-α和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浆NSE、S-100β、TNF-α、IL-6降低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能有效减轻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炎性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观察苍耳子水提取物对变应性鼻炎豚鼠鼻部行为学症状、鼻黏膜组织病理变化和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SPF级豚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氯雷他定组,玉屏风散组,苍耳子水提取物高剂量(4 g/kg)、中剂量(2 g/kg)、低剂量(1 g/kg)组。除正常组豚鼠外,其余各组豚鼠采用卵蛋白和氢氧化铝腹腔注射并局部刺激的方法复制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给药14 d,5%卵蛋白隔日滴鼻1次。观察各组豚鼠鼻部行为学症状评分,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鼻黏膜组织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苍耳子水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降低变应性鼻炎豚鼠鼻部行为学症状积分(P>0.05);高、中、低剂量苍耳子水提取物改善鼻黏膜病理变化;苍耳子水提取物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血清IgE、IL-4水平(P<0.05),升高IFN-γ水平(P<0.05)。结论 不同浓度苍耳子水提取物均可改善变应性鼻炎豚鼠鼻部行为学症状,减轻鼻黏膜病理变化,调节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在小鼠皮肤切创组织不同时间的基因表达变化及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RT-PCR法,检测小鼠皮肤切创组织中不同时间的白细胞介素-1α和-1β(IL-1α、-1βB),以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吞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和-2(MIP-1α、-2)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皮肤切创后在早期可诱导IL-1α和IL-1β的基因表达,6h达第一次高峰,24h下降,第3d再次出现高峰后,第6d下降至正常水平;而MCP-1、MIP-1α和MIP-2则在损伤后6h左右开始出现,3d达高峰,然后呈下降趋势。在这些被检因子中,以IL-1α、IL-1β、MIP-1α和MIP-2的变化幅度较大,而MCP-1的变化相对较小。结论 切创组织中IL-1α、-1β和MCP-1,以及MIP-1α、-2的基因表达随伤后不同时间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同时对同一组织多种细胞因子检查推测损伤时间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39.
概述了细胞因子的特性、分类及其基因转录和表达调控的机理,介绍了一些细胞因子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作用,对其在免疫学,特别是作为疫苗佐剂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0.
将50只30日龄的健康鹅随机分为攻毒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并采集样品,检测抗体水平、病毒血症、病毒载量,应用real-time PCR(RT-PCR)方法检测肝、心脏组织中β-防御素(Av BDs)、Toll样受体(TLRs)、细胞因子(cytokines)等基因表达量。初探人工感染鸡源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对鹅的致病性及机体对该病毒形成的天然免疫反应机制。结果显示,感染该FAdV-4毒株后,鹅均没有明显病症和死亡发生。宿主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且肝、心脏组织出现病理学变化,宿主排毒率和病毒载量呈上升趋势。感染早期(36 h和72 h),Av BD1、2、5、9、16,TLR2、3、7、15,IL-1β、2、6、8、18以及髓样分化因子(My D88)在肝中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或有上调趋势。证实,鸡源FAdV-4对鹅的致病性较弱,可能与实验动物品种、日龄差异或感染途径等条件有关。宿主可通过TLRs-My D88途径引起机体产生大量的免疫因子,参与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本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FAdV-4与宿主早期天然免疫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