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20篇
中国政治   28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构建了城市环境问题的系统动力理论思维,即城市化系统、行动者系统、城市环境系统和社会制衡系统“四位一体”的循环积累作用是造成城市环境问题的核心,分析了四类行动者各自的行动目标、手段及其环境利益问题,并从环保理念、政府制度安排、企业文化、公众参与等角度提出了缓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2.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我国解决人地矛盾、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的一项重要政策举措.地方官员作为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在执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政策过程中生动地演绎了逐利的萌动.根据官僚经济理论,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具有政治、经济和社会三种行为动机,并存在四种不同的行为博弈模式.为推动博弈模式的转变与优化,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官员“去人格化”塑造;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监督效能;推动信息公开,加强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63.
《公安研究》2014,(1):92-92
顾益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第2期撰文认为,行动者网络理论揭示出建构科技黑箱的过程中众多异质的行动者在转译活动中的伦理和价值关系。行动者网络理论将参与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和物都视为行动者,即广义的“物”,又通过广义对称性原则赋予所有行动者平等的地位,科学技术的成果——科技黑箱在行动者的转译活动中负载了价值。行动者网络在为转译活动搭建平台的同时也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的德行创造了条件,对行动者的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4.
正目次一、引言二、环境问题中的行动者三、制度建构与环境社会行动四、文化塑造与行动者精神五、环境社会秩序型构路径六、结语一、引言由气候变迁及综合其他因素引发的"环境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人的问题。作为一个生物与社会行动者,其行动总是具有目的性,遵循一定价值原则实施的。但是这些目的与价值应当位于一定的规则之下,而不能逾越至规则之上,否则将导致其社会价值的降低与自身福利的缩减。  相似文献   
65.
从执行研究到治理的发展:方法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涂锋 《公共管理学报》2009,6(3):111-120
在政策过程研究中,执行一直是最具变化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个研究领域.相关研究"范式"经历了诸多的转变,并形成了大量的理论模式.本文对执行研究的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其主要观点是,从"行动者-结构"的方法论视角切入,执行研究的内在发展脉络将得到一个较为清晰的解释.这一方法论分析还将有助与解释近年来在政策研究中,治理与政策网络分析的兴起.对于执行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方法论冲突,一种结合治理理论的政策网络分析其实包含着某种整合性的回答.  相似文献   
66.
以行动者为中心的制度主义——基于转型政治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西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制度中心观"普适性的反思和对低制度化政治体系的经验体认,试图建立一种适合分析低制度化转型政治体系的"以行动者为中心的新制度主义".为此,从行动者所掌握的政治资源、行动能力、利益和价值偏好等角度,把政治行动者分为精英(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和政治弱势群体,主要讨论了政治精英的特征及其内外部关系,及政治弱势群体的特征.从行动者的角度,分析初始制度的三种选择模式、制度的重要性与自主性、制度绩效、制度变迁与转型、观念与制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认为制度的初始性选择取决于相关的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博弈,最初的制度选择模式具有强烈的路径"锁定"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通过既得利益者的强制手段来维持的;不同制度的重要与否对不同的行动者来说是不一样的;制度的自主性来自其维持的行动者的政治资源与行动能力;制度绩效的评价不仅体现在它带来的绩效增长,而且还关系到绩效在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分配公平与否,制度的变迁与转型实际上是行动者之间利益的调整与重新分配.  相似文献   
67.
黄建洪  殷旺来 《求实》2023,(6):33-49+108
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作为行政层级末梢的乡镇政府,其职责动态配置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常态,但其中的具体实践逻辑与机制并未得到重点关注。基于制度—行动者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广东省强镇扩权改革历程为考察对象,提出乡镇政府职责动态配置的“能动性调适”逻辑。研究发现,持续的强镇扩权改革为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提供了改革与发展的制度空间,但该过程以自上而下运动式放权、非制度化府际分权、非对称性权责转移、非均衡性主体参与等机制为基础,这些机制的限度易引发职责体系刚化、职责承诺失信、职责执行失效、职责结构失配等一系列的行为偏差。基于地方政府自主性原则,构建由政府职责触发、识别、匹配、评估、监督五个环节耦合而成的动态配置机制,保障乡镇核心行动者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配的政府职责体系,有助于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68.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社会治理的内生性需求与国家政策的外部性导向为乡贤回归乡村、参与乡村建设提供了可能空间,对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独特作用。如何理解和解释乡贤参与乡村建设,激活乡村共同体背后的机制逻辑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基于现实案例,从治理共同体激活、经济共同体复兴与文化共同体唤醒三个维度深度解析包含情感治理、资源整合与文化培育等行动策略在内的振兴机制,并将乡贤视为行动者网络的核心行动者,从问题聚焦、利益捆绑、征召与动员以及异议消除五个层面探讨乡贤兴村的内在逻辑。行动者网络的建立与运行是乡贤兴村的关键逻辑,而加强乡贤文化培育、加强政府资源支持和建构有效的“异议”消除机制是未来推进乡贤参与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9.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的动力机制问题研究不足,束缚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的创造性发展。行动者网络理论为研究涉及系统中多要素的组合创新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和新方法,也为全面审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的动力机制提供了新契机。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由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构成的异质行动者网络。社会治安防控中的异质行动者通过"转译"结成网络利益联盟,从而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70.
脱胎于西方高度结构化制度环境中的新制度主义与我国低制度化的现实环境存在明显的错配,导致与常识性经验体认不符。而以地方核心行动者为视角来解析制度变迁中地方行动空间的拓展与行为异化则可以破解这一难题。我国制度变迁的波动性、制度非耦合性及实施机制不健全都给地方核心行动者扩大了行动空间。这种空间的拓展也带来了追求短期政绩、职能错位及类苏丹化现象,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