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1篇
  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19篇
法律   930篇
中国共产党   44篇
中国政治   158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2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5 毫秒
991.
谁也不会知道王某是怎样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妇,一步步走上行骗道路的。让人震惊的是,她几乎每次作案都是“大手笔”。在她的精心设计下,把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钱有如探囊取物一般。可是她的结局也正应了那句话: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相似文献   
992.
贷款是银行的一项主要资产业务,银行通过存款形式融入资金,然后通过贷款形式融出资金,从而发挥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实现资金的融通。贷款业务是金融机构资产业务的核心。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贷款诈骗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使与其金融交易地  相似文献   
993.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单位为主体的贷款诈骗行为越来越多,愈演愈烈,严重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而我国现行刑法未将单位规定为贷款诈骗罪的主体,使得司法机关难以寻求适当的法律依据追究其刑事责任,这引起了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重视。本文拟就此问题展开探讨,探求单位作为贷款诈骗罪主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94.
1999年<合同法>颁布后,合同的类型及其订立方式趋于多样化,然而我国立法对<合同法>与<刑法>的协调性关注不够,这给实践中区分合同诈骗罪诈骗罪带来较大困难.本文试图从民商分立的角度,论述合同诈骗罪诈骗罪是发生于两个不同领域的犯罪;并从商行为的构成特点入手,为区分两类犯罪提出建议,最终得出商法应独立的主张.  相似文献   
995.
目前,无论从理论还是司法实践来看,对合同诈骗罪的认定依然存在众多疑难之处.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应界定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所调整,以实现一定经济利益为目的,能够直接体现和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双务合同.对合同诈骗罪"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理解,必须符合刑法所限定的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基本特征;对"单位"的认定应正确把握刑法的立法原意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该罪的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间接故意不应成为其罪过形式.  相似文献   
996.
刑法的规范化诠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期以来,中国刑法学界都忽视对实在法规范的讨论和研究,对刑法机能存在片面的理解。刑法的机能主要不是预防或消灭犯罪,而是证明和保障实在法规范整体的有效性。实在法规范是刑法的基础。刑法学必须从实在法规范出发,研究实在法规范的内容和目的以及如何保障实在法规范的有效性,对犯罪与刑罚进行理性的评价,以实现刑法规范系统内在的和谐。  相似文献   
997.
现行《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了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和处罚标准,其中,第一款第四项明确了恶意透支为此罪行为之一,该条第二款对恶意透支进行了解释。最高人民法院也对恶意透支作出了司法解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打击此类犯罪并规范执法。然而,对于利用恶意透支进行信用卡诈骗在司法认定上却有不同认识,对此谈谈我们的看法和意见:一、概念(1)信用卡我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所指的信用卡仅是指具有透支功能的银行卡。(2)透支所谓透支是指持卡人在发卡银行帐户上资金不足或没有资金情况下又需要支付,经发卡行批准,允许其超过现有…  相似文献   
998.
<正> 诈骗罪是指以诈术获得财物或财产上利益的行为。在许多国家的古律中,诈骗行为是按盗窃犯罪处理的,只是到了后来,才从盗窃罪中分离出来,独立地构成了诈骗罪。工业化促进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在片面的、粗俗的消费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普遍地采纳了把财产需求置于精神申境界之上的社会准则。在这一社会准则指导下,许多人采取了非法手段,以满足共自身通过正当程序无法满足的巨大物质需求,诈骗犯罪由此而持续地、大幅度地增长。面对上述情况,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如制订防止  相似文献   
999.
曾因诈骗罪获得缓刑的贵州思南县农民朱应涛整天想着不劳而获。有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四川省武胜县一名局长被人雇凶杀害,于是受到启发:为何不冒充杀手去敲诈呢?  相似文献   
1000.
被害人对欺诈行为及事项表示怀疑时能否认定为陷入认识错误是诈骗罪中的一个疑难问题.传统见解持肯定态度,但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被害人解释学是主要适用于刑法分则中"行为人-被害人"关联型犯罪的一种限缩性刑法解释原理,它基于法益保护原则与刑法的最后手段原则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而被提出;其在该问题上所持的否定态度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值得我国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加以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