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36篇
各国政治   25篇
工人农民   60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8篇
法律   120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32篇
综合类   18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探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价值论涉及到的几个问题。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体力、理性智力和人精神三个要素,劳动价值论必须建立在智力劳动分析的基础上;国企资本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营资本的一般本质是同样的,都是自我增殖,因而必须平等看待它们;私营资本追逐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工人和国家三方共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现象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52.
Quan D. Mai 《Labor History》2016,57(2):141-169
The period that spanned the Gilded Age to the onset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saw the rise and relative decline of the US labor movement. The salient events of labor movements over these years undoubtedly shaped public perception about labor issues, and some scholars have been attempting to unpack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depictions and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labor problem’ were produced in authoritative venues that could have shaped the future of the movement. This study goes beyond the standard practice of explaining news report volume to feature the political valance of the reports on the labor problem over a 63-year time period. The aforementioned period also saw significant changes in news reporting practices, with the rise of objective informational writing and the embrace of journalism as a profession. The change within journalism itself could potentially shape the depiction of the labor problem, yet such change has been overlooked by existing literature pertaining to the topic. This research makes a theoretical case for integrating social processes central to the labor movement and journalism from 1870 to 1932 and explains patterns in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of the labor problem in the New York Times by analyzing these two tracks of history in conjunction using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相似文献   
53.
本文使用深度访谈方法,访谈了居住在北京、天津的9位韩国已婚女性,考察了跨国移居后她们的劳动情况。移居后,她们作为儿媳妇的压力和家务劳动量减少,但增加了监督保姆的劳动,在夫妻间的情感劳动方面也面临新的压力,而且子女年龄小的女性仍承担较多的照顾和教育子女的劳动。她们中有不少女性中断自己的工作来到中国,主要从事家教、教师等工作,也有一些人成为个体经营者,也有不少没有3-作的女性学习汉语等课程,为未来做准备。移居后她们更加虔诚信仰宗教,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跨出私人家庭领域,促进了韩国人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4.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具有同质性和互动性。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基础和内容。工会参与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以致力于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切入点,以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大劳动关系协调力度。  相似文献   
55.
谢增毅 《法学研究》2010,(2):97-109
目前我国劳动合同法和其他劳动立法统一适用于所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做法值得商榷。应充分考虑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自身特点、特殊要求以及劳动法的实施状况,对它们在劳动法上实行一定的优惠待遇。境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德国、韩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的劳动法都对小企业实行一定的豁免或差别待遇。借鉴境外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对个体工商户、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股份合作企业在劳动合同解除、劳动规章制定、社会保险方面实行一定的优惠待遇,以减少小企业的负担,扶持小企业的发展,并促进劳动法的真正实施。  相似文献   
56.
《劳动法》自实施以来就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屡屡受到侵害。这与现所提倡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趋势不相适应,落实并执行好现行的《劳动合同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从我国现阶段实施《劳动合同法》的必要性出发,分析《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具体的改革构思,可以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法》的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57.
近代民事主体形成的条件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民事主体理念超越了具体平等而实现于抽象平等。没有平等观念就没有抽象平等,没有抽象平等也就没有近代民事主体。“平等主体”从根本上反映了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经济存在形式。近代民事主体理论形成的基础就是劳动力私人性的承认和契约工具的利用。契约是近代民事主体得以确立的工具。劳动力私人性的承认是近代民事主体得以确立的内在理论前提。民法中劳动力私人性的法律表现形态是随着劳动力价值的提升而展开的。保障劳动力私人性就是在维护民法的主体制度,其中,宪政的保障作用是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58.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劳动者实际上向用人单位提供了有偿劳动却欠缺书面合同的情形,对此种不规范劳动关系,原劳动部使用了“事实劳动关系”这个概念作为调整的依据,这一概念得到了学界和司法界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59.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变化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之后,企业内部发生了很多变化,劳动者权益有了法律保证。但是,企业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工会应当加强源头参与,加强对职工队伍的教育培训,同时还应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更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0.
论WTO劳工标准之争与中国“劳动三权”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是否将贸易制裁与核心劳工标准的实施挂钩在WTO内存在激烈的争论,但将这两者挂钩可能是将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重视核心劳工标准、尤其是"劳动三权"(自由结社权、罢工权和集体谈判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劳工标准相比,我国在"劳动三权"的立法上还存在不足,将来必然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不良影响,也不利于我国人权的保障.因此,我们应修改<宪法>、<劳动法>、<工会法>和制定<罢工法>,对工会成立和解散的程序、组织体制、领导体制、会员资格、经费来源等进行相应改革,对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进行完善,对工会和工人的罢工权给以明确肯定并对其权利的行使加以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