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篇
  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20篇
工人农民   12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171篇
中国共产党   96篇
中国政治   126篇
政治理论   91篇
综合类   18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人类历史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有关“人”的问题日益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人”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上“。以人为本”既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人的高度重视,也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一个当代性课题。  相似文献   
92.
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罗马的形而上学史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其线索特别的清晰。古希腊罗马哲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开始的一段时间是为形而上学作准备的;然后,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尤其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古希腊的形而上学得以正式建立;亚里士多德之后直到罗马哲学,形而上学则处于一个衰亡和解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93.
古希腊罗马的形而上学史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其线索特别的清晰。古希腊罗马哲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开始的一段时间是为形而上学作准备的;然后,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尤其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古希腊的形而上学得以正式建立;亚里士多德之后直到罗马哲学,形而上学则处于一个衰亡和解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94.
西方近代以来哲学的两条基本进路即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但都未能彻底解决"原初观念"的问题,也不能解决生存和生活的问题.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批判打通了通过生存领会而接近存在本身的路径,但仍存在自身的困境.而生活儒学主张重建儒家形而上学,通过仁义礼知"四端"的奠基关系,回到作为生活情感的仁爱,回到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95.
《记法》专门探讨"记忆"问题,是一部介绍西洋"认识论"或"知识论"的专著。《童幼教育》是教育学及伦理学专著,属哲学之一支,既是介绍"西洋法学"、"西洋医学"入中国之最早文献之一,亦是引介"西洋神学"及"西洋大学"之最早文献之一,可说"太西总学之大略"已赖此书输入中国。《西学凡》介绍了哲学学科四年之课程(第一年逻辑学,第二年物理学,第三年形而上学,第四年数学与伦理学),已经把当时"西洋哲学"之全部内容包含完了。《灵言蠡勺》分四篇,一论灵魂之体,二论灵魂之能,三论灵魂之尊,四论灵魂所向美好之情,是晚明一部专门介绍西洋"灵魂"学说之哲学典籍。这些书在中国之刻印,正值"西洋近代哲学"之发源期,它们没有把"西洋近代哲学"介绍到中国来,但却把"西洋近代哲学"之前的"西洋哲学"介绍到中国来了。近代以前"西洋哲学"之完整框架,已经在弗.培根活动的那时节,出现在晚明中国学术界。  相似文献   
9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行的好与不好,顺利或不顺利,直接关乎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否实现真正的中国化———富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反映民族性和时代性。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为一种新的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的提出提供了可能性。站在世界历史的视野,采用历史主义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这种在视野与方法上的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97.
《中东研究》2012,48(5):671-682
This article employs the methodology of conceptual history to contest two of the most common theoretical approaches dominat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modernity in the field of Middle Eastern studies. The first approach relies on the assumption of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modernity and Islam and captures Arab modernity using concepts such as ‘adoption’. The second understands Arab modernity through concepts such as ‘imitation’, contending that it is a legacy of Western imperialism. This article challenges both theories by examining the genealogy of tamaddun (civilization, being civilized), a pivotal concept used in nineteenth-century Arabic to imagine modernity. The genealogy of tamaddun elucidates that medieval paradigms derived from the concept of madina (polity) were rediscovered, reimagined, and reu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rise of the nation-state and the challenge of Western imperialism. The article suggests understanding Arab modernity and its critique from within, rather than outside of, the temporality of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  相似文献   
98.
日本哲学的形成是通过西周这一人物导入西方哲学才得以成立的,但是与此同时,日本也出现了与之对抗的现象,即井上哲次郎、三宅雪岭站在儒教的立场,井上圆了、清泽满之站在佛教的立场,展开了与西方哲学的对抗。但是,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否定西方哲学,而是形成了一条将西方与东方融合起来的道路,从而为西田几多郎的"场所的逻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
真正的"哲学",应该说并不是在一个背离"生命"的、抽象思辨的过程中被捏造出来的学问。倒不如说,它的本质就在于我们的"存在经验的精炼化"。日本一直以来都是站在具体事象的立场,以自身的存在经验所凝练出来的精神活动为核心,由此来展开自身的学术研究。"日本的哲学"这一研究本身应该说带有了双重内涵:第一,应该是一个学术探索,即如今要站在"哲学的"基础上来认真地、客观地重新探索日本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历史传承;第二,应该说是一个哲学研究,即不局限于第一个立场,而是要在"现代"这一科学技术极度发达、文明冲突与异文化摩擦频繁发生、充满了冲突与争执的全球化人类社会之中,我们日本人面对世界必须形成一种主体性的自觉,必须提出并树立起一种新的"哲学性"的"人生观·世界观"。  相似文献   
100.
1591年在日本第1次出现了关于"哲学"(音译片假名标记)的记载;从幕府末期到明治初期,在"希哲学"、"求圣学"这样的概念之外,日本人还尝试了"究理学"、"性理学"、"理学"、"理论"、"玄学"、"知识学"等各种各样的翻译。在这之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理学"这一概念。但是,1874年(明治7年)西周在《百一新论》中最终把philosophy定译为"哲学"。西周认为,儒学的特质在于将"真理"置于儒学之起点的孔孟之说,进而追求代代相传,永以为继。与之不同,西方哲学从根底上就不是以遵循传统作为前提,而是通过批判与检验把握事物的真相,获得真理观念。即认为真理始终是存在于发展之中。中江兆民关于"日本自古至今无哲学"的名言,反映出日本在经验的理论化这一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