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6篇
  免费   21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19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篇
法律   154篇
中国共产党   63篇
中国政治   221篇
政治理论   47篇
综合类   4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党内民主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重大历史课题,经过90年的艰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也有着深刻教训。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党内民主建设的经验教训,丰富发展党内民主理论,既是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实践需要。  相似文献   
32.
无论是中国的先秦时期,还是西方的古希腊时期,礼俗在中西道德伦理生活中皆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酝酿出不一样的礼俗: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是内敛的、谦虚的,从而更注重渗透在礼俗中的文化内涵;而古希腊则无拘无束,纵情喧嚣,其礼俗多为一些具体的外在形式;与古希腊礼俗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不同,中国先秦时期的礼俗则有更多的政治意蕴。中西礼俗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西方生活方式及文明走向的差异。因此,比较先秦和古希腊礼俗文化,对于我们探索中西礼俗的渊源、发展和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创新理念。本文通过辨析"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阐述了"通识教育"理念的内涵;同时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讨论高职院校发展通识教育的时代意义;建议高职院校从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营造校园人文环境等方面实践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34.
蒋劲松 《思想战线》2007,33(6):34-38
虽然"天人合一"本身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人与自然和谐,但是"天人合一"思想却具体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天人合一"所蕴涵的等级价值体系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不矛盾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义在于提供我们思考生态问题的新视域,以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35.
"交往理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对交往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首次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今天,我们重温"交往理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构建和谐世界,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6.
人们的行动不是基于单纯的手段-目的理性,也不会完全受到结构性约束之摆布。通过对纳西族社会中发生的“殉情”历史事件、彝族的“死给”制度等个案考察,将表明暴力性私力救济的发生不仅和规则、资源、现有的纠纷解决机制等社会的客观维度有关联,它还与人们关于生活意义的思考、信仰和价值等主观方面有关系。人们的信仰、价值、意义追寻促成了暴力性私力救济。暴力性私力救济不能完全被消除,只能被限制和减少。但是,治理暴力性私力救济不能从强制改变人们的主观信念入手,只能着手于制度建构,消除引发暴力性私力救济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37.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由传统文化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不少青年人在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时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产生了身心分离的碎片感、疲惫感、宿命感和孤独无助感。对此,德育工作必须改变过去“纯工具化”理性,赋予当代青年更多的人文关怀,如生命情感关怀、终极信仰关怀、社会责任感关怀和苦难与死亡意义的关怀等,引导他们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和现实的物质纷扰,追求生命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3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探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读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它反映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观”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由以传统的“主义”为中心转变为以民众现实的“问题”为中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深化研究“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根本利益和现实问题,以解决“大众”关心的重大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39.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作为民法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构成要件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鸣。鉴于长期存在的理论混淆,文章从一般构成要件与特别构成要件角度出发加以分析,进而探讨明确界定民事法律行为构成要件的重大理论意义。这一界定有利于完善法律行为要件论,有利于理顺构成要件与生效要件的逻辑关系,有利于为举证责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
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运用量化方法引起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化与统计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同时也存在着使用的局限性。犯罪人有很强的心理掩饰性,对包括犯罪人在内的人的心理的测量实际上是一种间接测量,测得的数据是心理学家标定的数据,兼有客观性与主观性。量化研究如果不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有可能得出浅薄平庸甚至错误的结论。心理学研究应当以“人性”为基点,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实现量化方法与非量化方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