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但是目前学校教育的强势地位和家庭教育的弱势地位以及家庭教育学校化、学校教育家庭化的现象严重存在,削弱了教育的效果,应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发挥两者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学要以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高职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分析现行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从转变教师观念、优化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密切联系学生专业课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完善我国民事司法赔偿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芬 《法学论坛》2003,18(4):84-86
人民法院及其法官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 ,如果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 ,受害人有权依法取得民事司法赔偿。但是 ,由于现行的国家赔偿制度主要限定于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 ,民事司法赔偿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致使受害人获得国家赔偿的机会和获得赔偿的范围十分有限。建立和完善我国民事司法赔偿制度 ,不仅有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而且有助于提高民事案件的审判质量。  相似文献   
14.
在民事诉讼中,证明贯穿于诉讼的每一个阶段,是民事诉讼的核心。因而,正确把握证明的实质,了解证明规则,弄清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证据理论的一项基础性研究,而且也是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公平、民主的诉讼制度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事法律责任体系的设立应遵循合法原则、公平合理原则、补偿性原则 ,构建我国民事法律责任体系应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民事责任的设定是否全面 ;二是能否准确核定民事权利受损害的程度 ;三是受损害的民事权利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及时的法律救济 ;四是权利义务的设定是否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16.
反思“谁主张,谁举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明是民事诉讼的核心。证明的基本原则是“谁主张 ,谁证明 ;谁证明 ,谁举证”。主张不同 ,证明责任的分配与证明的难易也就不同。在民事诉讼中 ,事实主张之证明是诉讼证明的重点和难点。其中 ,消极客观事实的证明要比积极客观事实的证明难得多 ,其根本原因在于 ,消极的客观事实是以“虚无”的方式存在的 ,且不能直接地被人们所感知。  相似文献   
17.
1985年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农场猪群发生流产和死胎率高达30%,为了查清流产病因,同年在该场采集猪流产胎儿10份,进行病原分离,从8份病料涂片中见到了衣原体原生小体,并分纯2株猪流产衣原体(CPD_8,CPD_(13))。另外,又从流产过的母猪群采集血清333份,用衣原体补体结合试验法检查,检出阳性101份,阳性率为33.3%。为了预防衣原体性流产的危害,笔者应用在农场分离的猪流产衣原体,试制成灭活苗,进行免疫预防试验,取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职生在数学课程方面的学习状况,探索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提出进一步深化高职数学教材改革,编写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性教材,加强数学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9.
民事审判监督体系作为整个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制度,在我国表现为显性监督和隐性监督。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无论是显性监督还是隐性监督,均存在严重的缺陷,因而有必要针对这些缺陷采取一些具体的完善措施,使整个民事审判监督体系走上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反垄断法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定反垄断法可为企业增强竞争力提供外部压力、遏制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状况、保护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反垄断的主要任务是:禁止经营者达成协断协议,控制企业合并,禁止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