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承认最高权力的辩证存在,这种体式权力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政治体制是中央集权模式,但其弊端以及WTO的目标呼唤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权,WTO竞争机制对我国中央及地方权力执行机构的权力配置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权力配置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中国加入WTO国际规则和国际组织对国家权力的行使产生制约,同时促进了国内政治权力的理性行使,只有从中央到地方实现权力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制约,才能最终实现政治领域国家权力的法制化与民主化.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弱势群体获得了一定的阶层流动机会,但并未完全摆脱阶层流动困境,由此产生的社会对立情绪、社会矛盾和风险日益突出。较之传统时代,网络时代弱势群体阶层流动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机会困境、动力困境和技术保障困境三个方面,其根源在于“自我排斥”与“外部排斥”交织循环作用,其结果表现为弱势群体处于相对于网络主流社会、权力中心的边缘境遇,难以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互动,产生空间排斥,丧失认同感。通过双向赋权激发弱势群体阶层流动意愿、建立电子包容提供弱势群体阶层流动技术动力、提供网络媒介援助增加弱势群体阶层流动机会是加快弱势群体阶层流动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不折腾"是确保30周年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贯穿新中国辉煌历史进程的至关重要的经验。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进程及效应。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倾向而有所侧重的丰富充实的"折腾"与"不折腾"思想,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相关问题上的是非得失,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问题的关键是必须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寻找到实现"不折腾",力图避免"折腾"的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思想上不容干扰,路线上不容否定,道路上不容模糊,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4.
汪旻艳 《群众》2006,(2):52-5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三个文明一起抓。其中,对政治文明亟需进一步引起重视,要充分认识到,如果没有政治文明的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是不可能建成的。而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进民主执政。只有实行民主执政,才能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  相似文献   
15.
管新华  汪旻艳 《探索》2012,(3):46-50
创先争优活动是事关全局的战略设计和工作部署。准确认识和科学定位是顺利推进创先争优活动而达致预期目标的基础,关键是要从活动主体、时空维度和功能效用入手选取科学的解析视角。在主体方面,创先争优活动并不是仅仅针对某一特定群体的,而是以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为重点、涵盖中国共产党整体和全社会的活动;在时序方面,它是历史经验的延续、现实任务的要求和未来目标的动力的有机统一;在功能上,则是党的建设、执政能力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网络反腐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媒介在反腐倡廉领域中的运用。网络反腐呈现出独特的优势效用。但作为新生事物,其内在发展不足和外在条件不齐,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网络反腐主体表象上的扩大与实际上意见领袖的特殊作用的矛盾使全民反腐难以真正实现;主体反腐动机的复杂和多元导致网络反腐的随机性和选择性,违背了“有腐必反”的基本原则;现实技术的不成熟和网络平台对接的不畅通影响了网络反腐的实效。要通过明确定义、正确定位、构建机制、创造平台等立体举措进一步完善网络反腐。  相似文献   
17.
管新华  汪旻艳 《探索》2005,5(4):9-12
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的理想目标和现实追求。毛泽东奠定了实现理想的基本政治制度框架;邓小平奠定了实现理想的经济体制基础和物质条件;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出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各地区、阶层和个体和谐成为其主导政策;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既有思想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描绘和设计了包括内涵特征、立论依据和方法思路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蓝图,使其成为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和现实实践活动,极大地推进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强化公共决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兼具学理依据和实践期盼,其既符合当代主流公共行政的思想渊源、脉络框架、价值取向和理论结论,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和谐社会的现实呼唤。对于进入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的中国转型社会,强化公共决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发展公益事业,是我们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新思路和有效途径,其不仅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而且还可以降低社会发展成本,提高政府效率,克服公共决策中各种失误,“权力异化”问题,促进社会公正和正义,提升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坚持和谐社会的理想价值取向,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摆脱平均主义和同步富裕的幻想,通过先富、后富、共富的相继协调和波浪式发展,使中国社会发展到摆脱贫穷、实现温饱和总体小康的新阶段,为和谐社会创造了现实的物质条件;同时为了避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和发展市场经济带来的在社会财富流向的过大差距,强调通过各项政策设计避免过度的贫富差距,加快和谐社会的实现步伐。  相似文献   
20.
致力于现代化伟业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理想社会为主线,但因其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所需解决的时代课题、所已掌握和所能调动的客观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他们的理论与实践也存在差异并在不断发展.在世界观、方法论层面,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从"革命意识"和"统治意识"到"执政意识"和"服务意识";在目标战略、工作方略层面以统筹兼顾为一贯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目标构想到内容设定再到体系形成,从"平均主义"式的同步富裕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制度框架、实际工作中,坚持统一战线理念和制度,从"三三制"、"人民民主专政"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再到对新阶层的科学判断,从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形态的架构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设计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