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4篇
法律   28篇
中国政治   2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正>一、引论 在美国,正当程序的一大特色是它与宪法的紧密结合。但是,美国宪法仅规定要遵守"正当法律程序",对于正当程序包括哪些内容则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因此,对正当程序进行司法解释的余地是相当大的。经过长期的努力,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已经逐渐而坚定地从含义模糊的正当程序条款中发展出了一套以宪法前10条修正案即权利法案为核心、规则细密且相对明确的程序保障体系,形成自己独特的正当程序方法论--即,在解释正当  相似文献   
13.
证据开示制度的法理与构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证据开示 ,是指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提供和透露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和信息的作法和程序。证据开示制度是实现审前信息交流的重要装置之一。在具有职权主义传统的国家 ,如法、德、意 ,证据信息的透露和提供往往是通过被告人或辩护人行使阅卷权的形式实现的。虽然在表现形式、透露范围和方向以及侧重点上各有不同 ,但阅卷权与证据开示制度构成了审前证据信息交换的两种典型形式。与职权主义主导的诉讼形式相比 ,在对抗式和存在对抗式因素的诉讼形式下 ,证据开示制度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一、国外证据开示的法理及演变与其他古老的法律…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宏观思考和改革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刑事诉讼纵向构造关注的是特定诉讼阶段上控、辩、审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 ,其中包括审判与其他诉讼阶段的关系、诉审关系、侦审关系、侦诉关系等等。我国应根据不同构造方式所体现的价值特点和我国的具体需要改善我国刑事诉讼的纵向构造。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不告不理原则 ,审判受起诉范围限制 ,法院不得就未经起诉的犯罪进行审判。随着诉讼程序的发展 ,对原起诉事实可能发生主观认识上的变化。此时审判范围仍须与起诉事实保持同一。●在适用法律方面 ,起诉书对被告人犯罪性质的认定 ,一般对法院没有拘束力。法官有权独立适用刑法 ,认定罪名。●为贯彻控诉与审判职能的分离 ,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 ,我国应尽快建立撤销、变更、追加起诉制度。不告不理 ,是现代刑事诉讼中调整起诉与审判关系的重要原则。通常认为 ,这一原则包含以下基本要求 :控告与审判职能分离 ,由不同机关分别行使 ;审判以起…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形成了涉刑和非刑精神病强制医疗的双轨格局.这种双轨格局背后是两极化的程序待遇,即涉刑精神病强制医疗已经实现了司法化,而非刑强制医疗则从根本上排除了司法干预的可能.这种两极化的程序待遇并不存在站得住脚的理由.未来应参考国际标准改革我国非刑精神病强制医疗制度.  相似文献   
17.
现代法律背景下的正当程序理论往往默认了一些基本的价值 ,缺少了对这些基本价值的把握 ,对正当程序的理解就不可能触及其实质 ,它们构成了刑事正当程序的理论支撑点。刑事正当程序的理论支点包括 :个人主义、理性主义、民主主义和法治主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审前讯问指导理论的沿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1966年的米兰达判决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规范审前讯问的指导理论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米兰达案件中,最高法院最终将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权确立为规范审前讯问的主要根据,并导致特权自身发生变化。沃伦法院之后,米兰达判决的宪法地位一度有所动摇。2000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又重申了米兰达判决的宪法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与庭审方式改革相适应,现行刑事诉讼法弱化了公诉案件庭前审查的实体内容,基本上实行程序性审查,即只要符合"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法院就应当开庭。因此,检法认定罪名不一致的问题便由原来的庭前审查阶段转移到庭审阶段,并成为司法实  相似文献   
2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文章反驳了否认认识论对证据制度起指导作用的“误区论”。认为刑事诉讼证明的目的是达到诉讼客观真实。客观真实是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统一。文章不赞同用法律真实或相对真实代替客观真实的观点 ,认为相对真实论的要害是不承认能够证实犯罪人是谁 ,这必然会导致错判。文章坚持我国法定的“犯罪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的排他性证明标准 ,不赞成采用英美的“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 ,指出“排除合理怀疑”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文章分析了设立刑事证据规则的目的、功能 ,认为其目的和功能是多元的 ,而发现客观事实是其首要目标 ,并指出 :认为认识论会导致刑讯逼供的观点是错误的。民事诉讼证明、行政诉讼证明不同于刑事诉讼证明 ,但也应当以认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