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郭建 《法律与生活》2010,(15):52-53
历史悠久的悲剧 中国传统戏曲中最著名的悲剧可以说是《窦娥冤》。这部名剧由元代作家关汉卿创作,剧目名称为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  相似文献   
22.
窦娥悲剧成因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支持窦娥"早将来世修"的思想观念不外乎是孝亲与守贞,两相比较守贞更为重要,而业报轮回、善恶相报、天人感应等观念则在其心理上起着保障性作用。窦娥性格中所谓善良温顺的一面是其孝亲观的反映,而倔强反抗的一面则是其贞节观的表现。恪守自身信念,是窦娥悲剧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23.
郁源先生提出的感应美学既具古典特色,又有当代价值,对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感应美学的再发展,既要深入理解其古典智慧,又要看到其在当代的生长性。本文首先从咸卦理解感应的特点,主要有交相感应,诚感悦应及感应的普遍性等;其次,对感应的两种类型无心之感和私心之感进行了分析,无心之感即中正之感,私心之感即偏邪之感,在美学上,无心之感能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是道之境,私心之感也能实现审美中的主客合一,在审美境界上,是人之境;最后,结合东方的匠人精神谈到了虚受之感才能真正实现"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实现物与人互成互生的和谐之境。  相似文献   
24.
德国德累斯顿技术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世界首创的指尖触摸感应芯片,开发出可供盲人使用的显示屏,这项发明能使未来盲人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容易,并可应用在医疗领域。据参与研究的德累斯顿技术大学研究人员安德列斯·  相似文献   
25.
张隽 《理论与当代》2009,(10):10-11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开发潜力大。发展矿产采选业可以支撑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本文分析了发展矿产采选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推动作用,提出了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6.
郁源的"感应美学"是针对"反映论"而发,在行文时为求概念使用的对应性,也往往称"感应论"。它运用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法、理论学说和概念范畴来构建文学艺术和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感应关系,其哲学思辨和学理求索已溢出了认识论的限囿,对于"反映论"实现了超越,显示了强大的生长性和未来性。从中国古典美学之中提炼出感应论,一个重要的意图在于解决文学本质的问题,而他提出以心物感应或主客体感应的双向互动关系取代反映论的单向决定关系,形成了探讨文学本质问题新的方法论视野,今天看来仍不乏重要的理论价值,显示了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而这一点,正是今天应该大力倡扬和标举的。  相似文献   
27.
"感应美学"作为新时期中国美学中一种新的体系建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贡献:一是它以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特有范畴"感应"作为核心范畴和理论基石,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现代转换提供了一个范例;二是它在考察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时,用"感应"取代"反映",更辩证地说明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为重新认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提供了中国视角;三是它跳出现有美学体系,从"感应"的途径探讨审美活动与艺术欣赏,对其进行了更恰当的描述,为多角度研究审美活动与艺术欣赏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8.
事业心责任感是人们对所从事的事业所能达到的目标的良好愿望和不懈追求,是一种精神需求和执著奋斗的高尚品格,是干部的做人之本、成事之基、成才之道、为官之德。增强干部事业心责任感,应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9.
天人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感应观是古人在该问题上的核心观点。《史记·天官书》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在司马迁看来,天上的星宿与人间社会、地域分野是感应的、相通的,通过对星象的观测可以预知"天命",即预测军国大事和王权更替等。通过对司马迁天人感应观的揭示,可以对其"天命"思想有客观正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30.
罪己诏是古代帝王以公开方式进行自我反省、主动承担责任的御用文书,而根植于宗法关系的儒家思想是帝王能够颁布罪己诏的内在原因,罪己诏的颁布一定程度上也是儒家文化对帝王及整个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罪已诏书的颁布,既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又说明了天人感应、天谴理念对现世世俗权力的约束与制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