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连带产生出各种社会效应。社会效应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并对战略进程起推动和支持作用;但社会效应的扩散速率、方向和度,也蕴藏着产生负面影响的危机。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各级政府应当关注社会效应。 1.社会力量聚合效应社会力量聚合效应产生具有必然性,正如东部沿海地区的早期开发一样。但是问题在于:国家力量并不会覆盖整个战略,也不可深达战略进程的各个层面。由于中央“十五”《建议》明确的“战略举措”,使社会力量聚合效应的产生,只能通过市场作用和功能的逐步放大来形成,或者说只能按市场规律促使民间力量、国外力量聚合。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确立新的战略思维。同时,由于“西部大开发”从一定意义上讲,具有  相似文献   
22.
论"共同治理"中的"社会回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戚攻 《探索》2004,(4):41-44
在市场化、民主化进程中,近几十年席卷全球的"政府改革+社团革命",使共同治理模式的建构成为一种必然,并把建立"社会回应"机制这一与之关联的理论和实践的应然要求凸显出来.然而,从公共管理视角看,社会回应是政府共同治理模式的一种外部机制;而从社会学审视,"社会回应"("social reply")是共同治理模式的内在机制,是指公众在特定场域中依据社会和自身双向价值准则对政府及公共政策诉求与期望的认同程度和应对过程,以及政府对公众诉求和愿望的认同与实化.  相似文献   
23.
论社会回应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戚攻  刘冬梅 《探索》2007,3(3):178-183
回应主体是研究“回应”范式的三个重要维度之一。在回应关系中,互动者都是主体,但客观存在“诉求主体”与“回应主体”之分。因而判断一种回应关系的性质及互动者在其中的“地位”,应以回应关系中“谁”是回应主体来界定该回应关系的类型。回应范式包括政府回应、社会回应与共同回应三种基本形态或类型。在社会回应关系中,回应主体是指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群体乃至社会个体,所以社会回应关系中的回应主体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确定性三大特征。要实现社会回应主体之间互动的有序和持续,需要思考社会回应主体的培育和组织化的路径问题,并着眼于社会回应主体内部回应意愿的机制设置及外部组织化路径的建构。  相似文献   
24.
论社会转型期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E·Mayo)最早将工作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其重点是说明和研究工作群体内的非正式群体。我国关于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较为宽泛。本文考察和研究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非正式群体”,一是将超出梅约的研究范围,二是把“非正式群体”概念拓展至“一群人”(“agroup”)。一、社会发展速率与非正式群体的演化在一般情况下,处在转型期的社会,其发展速率高于非转型社会,社会重组和社会分化也快于非转型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跨越式”发展的特征表明,中国社会变迁进…  相似文献   
25.
从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 ,因国家目标转变 (现代化 )和选择市场取向的“一场革命” ,中国社会变迁步入新的社会转型期。这一变化 ,不仅具有社会结构发生局部性变迁的性质 ,而且引发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非政府主导的社会流动。虽然伴随转型期社会顺态发展的社会流动 ,客观上支持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并体现出尊重人的价值选择的社会进步 ;但是 ,与社会结构局部性变迁相联系 ,社会分化的异质性、不平等和社会地位多样性 ,也从转型期社会流动及流动文化中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26.
影响地方政府行政的十大社会基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戚攻 《探索》2005,(3):51-54
市场化和社会结构转型,正促使我国基层政府由经济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然而在这一进程中,却存在着多重影响和制约地方政府行政和职能转化的深层社会基元。这些基元,既制约着地方政府的行政理念和行政方式的选择,又影响着地方政府行政绩效与行政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7.
关于和谐社会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研究范式的提出,是发展理论在当代国际比较研究中的一种投射,并包括“和谐”、“社会和谐”、“和谐世界”等一组范畴;“和谐社会”作为一个理论范式,是历史传承性、主题时代性与制度阶级性的有机统一。和谐社会命题研究界域广泛,研究视角多向度。文章尝试厘清和谐社会研究中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如和谐社会研究的理论界域;和谐社会理论谱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的取向;同源性研究和非同源性研究理路等等。  相似文献   
28.
转型期"信任"重建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戚攻 《探索》2003,(5):81-84
"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因共同的责任、伦理道德和心理需求而成为社会互动的关系文化和社会良性运行的机制.虽然转型期依附于计划体制的社会信任系统开始解构;但"信"是转型期"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文化条件与基础.因此,转型期的信任重建,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又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29.
统筹城乡发展的十二个理念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攻 《重庆行政》2007,(5):11-12
一、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种理解提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党和国家在总结改革开放治同理政经验基础上,全面把握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探索全面、协调和科学发展新路径的重大举措。它的第一要义是"改革一试验",核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任务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综合配套、整体推进;最终目标是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和规律。因此,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肩负中央赋予重庆的新使命。二、"统筹城乡"与"城乡统筹"无论是"统筹城乡"还是"城乡统筹"都已成为当今最流行的话语。然而,对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和所涉及的基础理论问题,却鲜有人去深究。"统筹"是一个动词词组,本义指做全面的或全局性的谋划;它的引申义既指一种理念和行为  相似文献   
30.
“和谐”是表达某种“关系”的概念,并在理论适用上包罗万象。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和谐”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和外延与整个人类社会及生态系统的发展与演进相联系。“和谐”是人们对各种关系的一种认知、判断和评价,因而它是动态的、发展的和变化的。实现和谐是一个过程,如从不和谐到和谐,从原有的和谐上升到新的和谐;同时,认知与判断是否和谐,还受到人们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与牵制,因而评价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