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38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3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5 毫秒
21.
列宁不仅创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而且进行了党的理论创新及其实现途径的科学阐释。强调党的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以反对教条主义和创造性对待马克思主义、以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等为根本前提;强调要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经验以及落实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政策等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强调必须坚持党的理论创新的实践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22.
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受到社会发展的约束与制约;构建起符合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要求的社会整合机制,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制度建设与社会体制建设、加强社会危机管理以及增进社会理解。  相似文献   
2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社会,其中内蕴着“整合——发展——公正”三位一体的建构原则,是差异和谐化与和谐差异化的逻辑互动。理性、客观地剖析这一“三位一体”的建构原则并为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4.
经济生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经济生态指的是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经济系统与社会其它子系统、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相互转化的有机互动关系;经济生态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稳定与整合、发展与创新、联动与涵化等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25.
系统整合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本质.从发生学的角度来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的形塑生成于培育中国特色市民社会过程中系统整合的实践需要;从事实判断的角度来考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就是不断在动态平衡中以实现系统整合的实践过程;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审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实践目标在于通过系统整合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6.
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文明的当代转型是以现代法制的理性整合为前提,而现代法制的理性整合则是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和社会现代化的可靠保障。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相似文献   
27.
<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深入阐述的重大战略部署,即"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0一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  相似文献   
28.
习近平新型国际秩序观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建构逻辑主要体现为:抵制霸权主义,建构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理念,建构普遍安全的世界;以合作共赢为原则,建构共同繁荣的世界;立足交流与互鉴,建构开放包容的世界;着眼绿色发展,建构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新型国际秩序观能够为新时期国际秩序的建立提供公平正义的价值向度,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提供中国方案,无疑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9.
马克思文本学研究在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进展,使中国学界逐渐摆脱了前苏联教科书体系的束缚以及对其的依赖。虽然这推进了中国学者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理解与把握,但是由于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哲学的层面去研究马克思的文本,从政治经济学的层面对马克思文本进行解读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可以说,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维度的缺失是马克思文本学研究存在的核心问题。这一研究缺陷解决的关键是要打破传统的哲学与经济学的学科分类方式,从综合性和总体性学术史思想史的角度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哲学方法进行发生学的考察以揭示和提炼出其基本的理论范式,进而以此为基础思考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文中简称《提纲》)由于实践的契入而成为马克思实现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主要标志。马克思的《提纲》是在工人革命运动与批判旧哲学的历史背景下生成的,因而其自身蕴含着深刻的实践性。新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以及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提纲》展现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它们从三重视维反映着马克思的实践观向度。现阶段,我国正处在改革进入攻坚、社会全面转型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考量《提纲》中马克思的实践观,对于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必然性,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