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0篇
法律   13篇
中国共产党   83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44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7 毫秒
51.
正近日,新华社刊文披露了这样一则消息:一个投资38.8亿元、预计销售收入240亿元的项目,签约两年后,悄然取消;一个投资2.6亿元、拟征地177.2亩的项目,却成了涉嫌诈骗的工具。发生在陕西的两起政府招商引资项目,暴露出地方政府的"招商饥渴症"。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总是地方政府成为"冤大头"?是地方政府缺乏智慧?其实不然,政府部门中不乏精英,所以,与其说是地方政府缺乏智慧,不如说是缺乏理智。缺乏理智,自然就会干  相似文献   
52.
最近,我看了几篇关于贪官心态的文章,发现一个共性——“出事”前,几乎所有贪官都有从噩梦中惊醒的经历.四川省彭州市原市委书记陈家荣在《悔过书》中写道:“第一次收到包工头的钱后,我每到夜深人静时,都为自己汗颧,既兴奋又害怕,收到的钱财一分也没敢动,且日夜为这些钱财忐忑不安.”其实,受贿后忐忑、心惊的贪官不仅陈家荣一个.“自走上腐败之路,就再也没有过消停日子,虽说不上惶惶不可终日,也是整天提心吊胆.”这已成为贪官们的普遍心态.以陈家荣为例,他们怕的东西确实不少.  相似文献   
53.
唐剑锋 《乡音》2012,(10):48-48
有人说:不去争吵,不仅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智慧。威尔逊总统任内时美国财政部长威廉·麦肯罗说过这样一句话:"靠争论不可能使无知的人服气。"有时候这"理",竟会遭遇"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尴尬局面;没有事实,只靠争论,很难让一个人改变看法。最近看到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一天晚上,卡尔去参加一次宴会。坐在他右...  相似文献   
54.
不说"夜郎古国"在贵州,还是在湖南?单就投资50亿元,打造"夜郎古国",就不能不承认是一个"大手笔"。10月23日,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政府与湖南玖联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夜郎古国"文化开发项目,签约金额50亿元。  相似文献   
55.
唐剑锋 《乡音》2012,(12):48-48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郁闷的中国人》一书中这样写道:"如果在30岁以前,最迟在35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极端化追求"不平凡",正在使一个个人才处心积虑,甚至有些人不择手段,也要在30岁、35岁前让自己做到不平凡  相似文献   
56.
唐剑锋 《实践》2013,(8):55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矛盾,我们要勇于面对。而直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则需要勇气和自信。自信,是解放思想的坚强基础。思想解放,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  相似文献   
57.
有一位领导说:民生问题是"反光镜"。用这个"反光镜"能够真实照出各级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作风。是不是真心为了群众,是不是转变了作风,你是不是把  相似文献   
58.
要允许说错话唐剑锋改革开放创造了宽松的说话环境,这下,人们才敢讲真话、讲实话。然而,人们面对腐败现象和官僚主义,在讲真话、实话时,难免会产生激动情绪;于是,兴许就会讲错话、讲牢骚话。只有作为纳言者“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谏言者才不会有顾虑。...  相似文献   
59.
唐剑锋 《实践》2010,(9):56-56
<正>说起生态环境保护,没有人会反对。可是当环境保护一涉及到自身利益,就有人遮遮掩掩、支支吾吾,宁可被罚款,也不愿自己受大损失。说一套,做一套,一直是一些老板、大款的做法。于是,我们的生态环境,在重视保护的口号下,被一些有钱人肆意践踏着、破坏着。  相似文献   
60.
为官不为种种表现,让人憎恶,并认为这也是一种腐败。在社会共讨之、全民共诛之之际,有人又揭露出一种新的为官不为,或叫做“穿上马甲”的为官不为——这就是“任职疲劳”症。让人不解的是,这种“任职疲劳”症,不但没有遭到打击,甚至还得到了“同情”。《新华社》记者近日在河北省采访时,听到一些地方的工作人员反映:他们单位的某些领导自认为在一个岗位上干了多年,也有一定成绩,但没能得到调动升迁,为此显出“任职疲劳”,没心思带领大家好好工作,这种状态让不少同志颇有看法。“在一个岗位上干了多年”,就一定做出“成绩”?有“成绩”,就一定要“调动升迁”?否则,就要患“任职疲劳”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