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法律   12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目的 确定弥漫性脑损伤后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 方法 采用Marmarou自由落体装置撞击大鼠颅骨制作弥漫性脑损伤模型 ,伤后 1h、3h、6h、12h、1d、3d、5d、7d取脑组织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并用MISA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 脑损伤后VEGF表达变化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表达峰值为伤后 6h ,阳性信号位于神经元内 ;第二阶段表达峰值为伤后 5d ,阳性信号除神经元外还可见于胶质细胞。 结论 VEGF在弥漫性脑损伤中表达的时序性变化规律可望为脑损伤形成时间及伤后存活时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暴力性伤害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一、概述暴力性伤害(AssaultiveInjury)是非法故意或过失严重伤害他人健康的犯罪行为,是世界各国刑罚打击的重点,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本世纪以来,许多传染病的流行已得到不同程度地控制,但创伤却有增无减[1]。暴力性伤害是世界各国造成人群暂时或永久劳动能力丧失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青少年创伤死亡构成比中占居首位,已成为世界各国一个引人瞩目的社会和公众健康问题。1984年日本犯罪白皮书记载,该国杀人、强盗、伤害、盗窃、强奸、纵火6类多发性案件中,伤害罪仅次于盗窃罪,为6…  相似文献   
63.
为了研究死后不同时间酶组织化学发迹和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 用HE、PTAH和酶组织化学洒色法,对列在鼠尸僵时肌肉的横纹和酶活性改变进行观察。结果 发现死后2-4h横纹模糊,6h后变清楚可持续至24h,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辅酶Ⅰ黄递酶(NADHD)变化较小,至死后24h,两岂纤维的酶活性 较强;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性下降较明显,至死后24h,Ⅱ型纤维的酶活性几乎完全消失。结论 肌纤维结构的  相似文献   
64.
一、概述 暴力性伤害(Assaultive Injury)是非法故意或过失严重伤害他人健康的犯罪行为,是世界各国刑罚打击的重点,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65.
66.
皮肤慢性溃疡致瘢痕癌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案 例某男 ,35岁 ,于 196 8年全身大面积烧伤占 49 5 %。其中左下肢Ⅱ -Ⅲ度烧伤 ,右下肢为Ⅲ度烧伤。当时右小腿烧伤深达肌肉致大块肌肉坏死 ,臭味 ,颜色不正常 ,有分泌物 ,可见骨质及骨膜显露 ,胫、腓骨显露 ,感染严重 ,多伴发骨髓炎。胫、腓骨之间渗血 ,脓性分泌物特别多。经治疗伤愈出院。因右小腿烧伤疤痕 ,溃疡 30年 ,并肿块疼痛 2月入县医院 ,检查 :右小腿疤痕挛缩畸形 ,右小腿下段前外侧散在溃疡面 ,少许脓性分泌物 ,中下段交界处隆起约 8cm× 8cm×6cm ,表面凹凸不平 ,出血、恶臭。X线示右胫腓骨中段融合畸形 ,未见确切…  相似文献   
67.
计算机技术在法医学图形比对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医学工作中经常需要将可疑物体的外形与损伤形态等进行比对(如指纹、咬痕、创口外形与致伤工具等)。传统的对比方法主要是对物体进行照相、录像、静电吸附等方式记录后,用手工的方法以特定部位进行比对,这一过程繁琐复杂、耗时费力,受到检验者主观因素和检材记录方式的影响。为解决手工图形比对中存在的问题,法医学工作者利用计算机图形处理快速高效、结果直观形象、保存方便的特点,研究利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这一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近年来,国外法医学期刊杂志上不断有借助计算机技术成功进行图像比对的案例报道[1,2]。国内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8.
李斌  吴家文  廖志钢 《证据科学》2006,13(2):147-149
死亡时间推断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推测尸体从检查时距死亡时刻的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是法医实际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准确推断死亡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能为刑事案件的侦破提供重要的线索,划定侦查范围,确定犯罪嫌疑人有无作案时间乃至确定案件性质和阐明作案过程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陈晓刚  刘敏  廖志钢 《证据科学》1999,6(4):177-178
法医学工作中经常需要将可疑物体的外形与损伤形态等进行比对(如指纹、咬痕、创口外形与致伤工具等).传统的对比方法主要是对物体进行照相、录像、静电吸附等方式记录后,用手工的方法以特定部位进行比对,这一过程繁琐复杂、耗时费力,受到检验者主观因素和检材记录方式的影响.为解决手工图形比对中存在的问题,法医学工作者利用计算机图形处理快速高效、结果直观形象、保存方便的特点,研究利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这一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近年来,国外法医学期刊杂志上不断有借助计算机技术成功进行图像比对的案例报道[1,2].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开展.为此,我们利用本教研室已有的计算机设备,对这一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为了使广大法医学工作者对这一技术有所了解,现将试验的基本过程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0.
无电流斑电击死兔骨骼肌il-6mRNA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方法及电流通路的推断方法。方法1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即电击死组、死后电击组、对照组。电击死组,用220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实验动物的左后肢与右前肢,通电致死。死后电击组,从耳缘静脉注射50ml空气致死,于死后即刻用220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实验动物的左后肢与右前肢通电3min。对照组直接从耳缘静脉注射50ml空气致死,不进行电击。用荧光RT—PCR技术检测骨骼肌白介素6信使核糖核酸(il-6mRNA)表达水平,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击死兔骨骼肌il-6mRNA水平远高于死后即刻电击者(P〈0.05);电击死兔对称肢体中通电肢体骨骼肌il-6mRNA水平远高于非通电肢体(P〈0.05)。结论骨骼肌il-6mRNA表达变化可用于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机体对称部位骨骼肌il-6mRNA表达差异有助于推断电流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