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27篇
外交国际关系   52篇
法律   233篇
中国共产党   51篇
中国政治   66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刑事诉讼的程序性制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永生 《现代法学》2004,26(1):87-96
在我国刑事诉讼实务中 ,刑讯逼供、超期羁押、侵犯被追诉方辩护权等违反程序的现象屡禁不止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缺乏严密的程序性制裁机制。制裁是法律的内在构成要素 ,是保障法律实施的必要机制 ,对于实现法的公平与正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程序性制裁无论是在适用范围、实施机制 ,还是在基本功能方面都是刑事制裁、民事制裁、纪律制裁和国家赔偿所无法替代的。程序性制裁有终止诉讼、撤销原判、排除非法证据、诉讼行为绝对无效、诉讼行为相对无效、从轻量刑等主要方式。完善我国程序性制裁机制需要进行全面的制度改革与程序建构  相似文献   
82.
赫兴旺 《航空保安》2007,(2):7-9,6-10
随着国际恐怖主义的再次猖獗,惩治恐怖活动的立法也日臻完善。恐怖活动往往以航空器作为目标,产生巨大的危害和影响。为了惩罚危害航空安全的犯罪,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的公约,各国也在国内刑法中加强对此类恐怖活动惩罚的力度。我国刑法也同样规定了大批惩罚危害航空安全犯罪行为的条文,对惩罚此类恐怖活动具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国内刑法学界对我国刑法所规定的航空器性质的理解,存在较为普遍的误解,影响了我国刑法的正确适用。  相似文献   
83.
张琰妍 《中国司法》2006,(3):103-105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我国涉外刑事案件越来越多,其犯罪性质愈加恶劣,波及面愈加广泛,给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带来了巨大危害,也影响了国际社会的稳定,我国急需一部法律来规范和制裁这些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于2000年12月28日颁布实施,中国的引渡制度体系由此更加完整,它是对中国缔结的双边引渡条约、涉及引渡规范的多边国际公约的更深一步的诠释与补充,它们作为我国与外国之间的刑事司法协助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健全了中国的法制,对于加强同各国在打击犯罪活动的国际合作方面有着十分重…  相似文献   
84.
目前.公证执业环境受法治环境和公证当事人诚信的影响.执业风险远远高于律师、法官、检察官等职业,办证稍有不慎,公证员便会面临经济赔偿、行政处分甚至刑事制裁的危险.如何保障公证员的执业安全,是公证管理者应当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5.
客观公正地研究羁押期限的延长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利于控制国家权力的滥用、保障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的人权、提高诉讼效率。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由于办案期限与羁押期限一体化、缺乏最长羁押期限的限制以及对被羁押人的意见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所以羁押期限延长制度的现状不容乐观。通过对其他大陆法系国家该制度的考察,提出在完善我国延押制度的进程中应当注意要使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相分离、适当的确定最长羁押期限、完善被羁押人的救济机制、确立违反延押制度的制裁措施。  相似文献   
86.
近来,因朝鲜试射导弹,朝鲜半岛又处于十分紧张的局势.日、美、法、英于7月7日下午就朝鲜试射导弹问题正式向安理会提交<决议草案>,并要求尽快进行表决.该草案援引<联合国宪章>第7章,指责朝鲜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并为对朝制裁和动武埋下了伏笔.对伊拉克动武,就是以<联合国总章>第7章为依据的.制裁,动武,咄咄逼人,大有战争一触即发之势.  相似文献   
87.
郑昉 《法治研究》2006,(8):52-5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秘密”面目出现的信息资料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与之相关的国家安全、公民利益,各国普遍规定了行为主体的保密义务,并相应制定了泄露秘密罪的刑事制裁。律师作为从事特殊职业的行为主体之一,因其职业活动的便利与需要,可能会知悉比普通人更多的秘密,因而承担了重于普通人的保密义务。在司法实践活动中,这一义务又经常与所谓的道德、公益相冲突,引起了不少争论。美国纽约发生的“快乐湖尸案”正是其中的典型。  相似文献   
88.
为民 《支部生活》2004,(12):43-43
行政处罚是国家特定行政机关依法惩戒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个人、组织的一种行为,属行政制裁范畴。  相似文献   
89.
谢绍静 《理论探索》2012,(3):141-144
民事诉讼法关于举证时限的规定在促使当事人及时提供证据,防止证据突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过于苛严的失权效果使得实体公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导致实践中举证时限要求被软化甚至回避适用。为应对这一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拟对举证时限规定予以修改,希望拓宽逾期提交证据的使用范围。但从《民诉法修正案(草案)》有关举证时限的规定来看,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条文表述,证据的采纳与否,训诫、罚款、赔偿拖延诉讼造成的损失多种手段的组合,并非都能实现修法的预设目标。为此,有必要明确规定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理由不成立的,原则上不予采纳该证据,但允许有例外,同时对逾期方实行费用制裁。  相似文献   
90.
李昌盛 《现代法学》2012,34(3):110-120
不断出现的冤案及其背后的违法侦查问题使整个刑事司法的公信力日趋式微。学界和司法部门最高层认识到,只有通过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剥夺违法侦查者非法取证的利益,才能促使其依法取证。此谓程序性制裁。但是,在目前的机制下,由于我国违法侦查的发现几率极低、无法定罪的成本极小和次级制裁机制的乏力,程序性制裁根本无法成为依法取证的"激励机制"。因此,如果要使程序性制裁的威慑效果发挥作用,必须建立有效的违法侦查行为发现机制,把非法证据排除真正转变为违法侦查的成本,并使法院真正具备作出无罪判决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