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中国政治   5篇
综合类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破产法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破产法在我国产生的背景导致其存在 着明显的时代特征, 在实践中暴露出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如何完善破产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 需要, 成为当前重要问题之一。从立法的角度看, 破产原因一元化、清算组成员职业化和市场化以 及加强对破产的检察与监督等是完善破产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西方右翼极端主义势力有所抬头。从对右翼极端主义的最高历史形态———法 西斯主义的兴起分析中可以看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右翼极端主义的基本社会根源, 经济危机和 特定条件下的政治文化危机是法西斯主义主流化的基本条件。右翼极端主义也具有很强的蛊惑 力。社会主义运动是抑制和铲除右翼极端主义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相依法治国的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西方右翼极端主义势力有所抬头。从对右翼极端主义的最高历史形态———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分析中可以看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右翼极端主义的基本社会根源 ,经济危机和特定条件下的政治文化危机是法西斯主义主流化的基本条件。右翼极端主义也具有很强的蛊惑力。社会主义运动是抑制和铲除右翼极端主义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的选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必然的选择,这主要是由特定历史条件和国情所制约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必然要在特定历史条件和国情的制约下选择发展模式和运行模式。这种模式反过来又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与否及实现程度。节约型社会本质上是一种发展模式和运行模式。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目标又是手段。在手段意义上,节约型社会作为发展模式和运行模式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手段。建设节约型社会也…  相似文献   
6.
韩剑英 《理论前沿》2004,(11):23-24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中国传统哲学所蕴涵的和谐精神是当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继承和谐精神将对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谈我国破产法的缺陷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产法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破产法在我国产生的背景导致其存在着明显的时代特征 ,在实践中暴露出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如何完善破产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成为当前重要问题之一。从立法的角度看 ,破产原因一元化、清算组成员职业化和市场化以及加强对破产的检察与监督等是完善破产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行政荣誉与利益关系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荣誉是社会舆论对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做出的肯定的道德评价及其对这种肯定评价的自我意识。行政荣誉与私人利益、公共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荣誉权是行政管理人员应有的人身权利之一 ,可以为公共管理人员带来一定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但是 ,为了追逐私人利益而追逐荣誉是耻辱。荣誉的获得是追求和增进公共利益的结果 ,是以公共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的道德选择的结果。行政荣誉的获得 ,意味着团体利益和私人利益都要服从于公共利益的大局 ,服从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 ,法治与德治 ,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 ,也不可偏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第一次把思想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 ,“以德治国”正确应对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面临的新的问题和矛盾。我党自建国以来始终重视建立和推行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 ,并且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在我国人民经过50余年艰苦奋斗,尤其是20余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基础上的又一奋斗目标。与此同时,党的“十六大”从很高的战略视点提出了创新问题。这一思路昭示了创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联系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