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0篇
中国共产党   50篇
中国政治   50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1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书荐作者:司马迁撰韩兆琦主译出版:中华书局《史记》摘录:太史公曰: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屦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相似文献   
2.
张玉斌 《学理论》2012,(18):92-93
了解司马迁的编撰思想,关注其在编辑学方面的贡献,有利于现代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而其在《史记》这部不朽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也值得我们新时期的编辑工作者学习和借鉴,那就是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不断完善自身的编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来信     
邓聿文 《南风窗》2012,(13):12-12
中国人有"仇富心理",其中一个著名的论调就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多以儒家治国,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重农抑商,谋取经济利益一直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话说回来,封建社会的人就一定"仇富"吗?不见得。早在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时,就第一次单设《货殖列传》,自序十分明确而简要地道出了写作本篇的动机与主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相似文献   
4.
人生需要大智慧。尤其是手握重权、身居高位者更需追求大智慧、拒绝小聪明。早在汉朝,司马迁就在《史记》中给为官者立下了三条准则:清廉、行教、守法。到了清朝盛世,康熙皇帝对朝中官员更是明确提出了“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的要求。为什么清廉如此重要呢?  相似文献   
5.
书斋     
《小康》2013,(4):95
《钓鱼岛背后的货币战争》作者:黄生出版时间:2013.2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利益。商品经济下货币和汇率是一切经济活动和利益的总源。钓鱼岛海域风云变幻,乌云密布,战争似乎一触即发,这其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玄机?是利吗?钓鱼岛争端背后的操纵力量到底是谁?中日钓鱼岛之争,名为中日领土争端,实为货币战争,是美国全球货币战争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2012年最残酷也是最惊心动魄的货币战争。由于背后的因素,导致了钓鱼岛领土主权的争夺,变得越来越复杂,博弈的因素越来越多。别具一格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陈莹 《群众》2011,(4):28-29
生态价值观是近些年才进入人们的视野、深入人们的脑海、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其实,若较真论起来,它却和人类一样古老。不信?你就问问那些考古学家,大凡挖掘出的古人类生活遗址,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在的环境可能已经恶化,当初可是最宜居之地。这还可以找司马迁作证:在他老人家的笔下,游牧民族都是“逐水草而居”。可见,人类自古以来就知道生态环境对他们生活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满星 《各界》2013,(7):70-72
王杰是清朝开国以来第一位陕西籍状元,不仅文才拔萃,而且继承司马迁等秦人秉性,生性耿直,品德超群。他历经清朝乾隆、嘉庆两朝,腰板挺得倍儿直,逆风以直道一身站立朝野,尤其在和王申权倾当朝的数十年里,跟这个大贪污分子斗争不已,并最终把和坤送上了断头台,笑到了最后。  相似文献   
8.
飞儿 《政府法制》2014,(11):39-39
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中国”本意是指京城,《诗经》中就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后来也引申为中原地区、天下之中心等。而“人”与“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责者也……民,众萌也。”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自身历史的优良传统。早在中国史学鼻祖司马迁写《史记》之前 ,即有许多史学著作问世。著名的文献资料丛书有《尚书》、历史著作有《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等。地方史国史有《木寿杌》等等。正因为这样 ,所以 ,不管政局有多么变幻 ,战火有多么频繁 ,历史记载却未少缺。值得中华民族特别引以为自豪的是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 30 0 0余年 ,记载详如历史再现。迄今为止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历史有这么清晰可与之相比。古人以“汗牛充栋”形容书籍之多 …  相似文献   
10.
史流 《政策瞭望》2014,(6):60-60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儿。其实,细究起来,这也是“古已有之”.不绝史册。“燕王起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燕策》)讲的就是政绩。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第八》)讲的也是政绩。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岳阳楼记》)讲的还是政绩。比较起来。当数司马迁的“政绩观”更为全面、更为科学,也更有意义。“民大悦”,是司马迁政绩观的第一个标准。司马迁把“民大悦”而不是“官大悦”、“上大悦”当作政绩的首要标准。这一观点。就是在今天,也不是每个官员都能做到。因为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政绩历来就是五花八门,真假难分。旧且不论,就说时下,政绩的花样就不少,比如建摩天大楼、建中心广场、上世纪工程以及建开发区、商业区、追求不顾资源环境的经济速度等,诸如此类,到底算不算政绩?这在不少地方都成了一笔糊涂帐。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被装进政绩的口袋,甚至于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都出了政绩,让老百姓一听“政绩”二字就害怕。其实如果按司马迁的政绩观来衡量,问题也很简单,判定政绩的真假良莠,关键在于是否能使“民大悦”。这个“民大悦”,按照现在的标准,就是给人民群众带来切切实实的利益和实惠,具体地讲,就是既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物质富足。同时也给人民群众营造山青水秀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在整洁、干净、美丽的环境中生活。也就是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否则,如果人民群众生活得不到改善,整天生活在污水浊气之中,那么,即使楼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