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7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2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6篇
法律   46篇
中国共产党   109篇
中国政治   235篇
政治理论   78篇
综合类   128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联 《人民论坛》2020,(3):42-45
近10年来,民族主义不仅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继续蔓延,也在一些西方发达工业国家抬头。就国际政治而言,美国、欧洲等地日益突出的单边排外行动,似乎预示着世界政治有可能重回大国竞争、民族主义对抗的老路。在全球化时代,对民族主义最为有力的回应应该是大力弘扬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合作,共同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3.
4.
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在中东欧地区存在了近千年的政治实体,对德国、意大利、中东欧地区,乃至于整个欧洲的历史都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在19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之前,人们对这个帝国褒贬不一。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在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至上的政治背景下,尽管人们对这个帝国也有过不同的争论,但大都以一种否定,甚至是鄙视的态度,将其视为一个“失败的民族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至上的理论遭到批判和放弃,欧洲也逐步开展和加深了其一体化,国际学术界重新兴起研究神圣罗马帝国的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们逐渐放弃了对这个帝国的负面评价,神圣罗马帝国的优越性和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一些学者甚至将其“过誉”为古代版的“欧盟”。  相似文献   
5.
"韩流"是中韩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韩流"在中国的兴衰变化折射出中韩关系的嬗变。政治关系波动是导致2016年下半年之后"韩流"在华影响力大幅衰退的首要因素。但由于"韩流"具有极强的民间性,官方层面的变化不足以完全解释其衰落。作为"韩流"的参与者和被影响者,中国K-pop粉丝群体的集体"反叛"是导致"韩流"在华向内收缩、影响衰减的重要补充性解释。中国K-pop粉丝群体在21世纪前十五年通过内生性和外部性因素塑造起粉丝身份,并在大数据时代形成"饭圈"和"饭圈文化",这为2016年"萨德"入韩事件引发中国K-pop粉丝从"偶像第一"到"国家面前无偶像"的大转变奠定了基础。"饭圈文化"在此过程中与民族主义情感结合起来,衍生出一种新的网络民族主义表达方式——粉丝民族主义,并逆向对中韩关系产生持续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根据上海公共租界职员郭泰纳夫的两部代表作,利用中华民族对立面的观察角度,对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演变作了初步的追溯,认为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租界制度的扩展,首先在中国官员、绅商中萌发出了公开的不满情绪,并不可阻遏的日益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政府向巴黎和会提出的《希望条件说帖》,第一次锋芒直指外人在华特权,得到了普遍的拥护;此后,国共两党均成为民族主义的热情鼓动者,并迅速获得了最广泛的民意支持;1925年的五卅运动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的反帝纲领,道出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心声。  相似文献   
7.
强人、国家和民族是民粹主义论述中至关重要的政治符号,形塑了民粹主义内在的威权性特质.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到2016年的逆全球化巨变,再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西方社会面临一系列重大危机的打击.在空前的危机打击中,强人政治因聚旗效应而上演、国家威权因政府干预而彰显、民族主义因全球化刺激而复兴,这三方面因素为西方民粹主义的威权化提供了特定的实践形态、权力资源和意识形态资源.2020年底特朗普选举挫败并未给威权民粹主义画上句号,相反,持续的危机刺激使得民粹主义更突显其威权面向.在后疫情时代,威权民粹主义将把世界带往何处尚待观察,但是一个重新思考政治的机会已然摆在西方面前.自由民主能否和如何在与民粹主义的长期缠斗中胜出,这是西方不得不严肃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邓伟志 《民主》2015,(3):50
<正>长期以来,我们喜欢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歌声给人留下的感觉。而波兰音乐家肖邦的琴声,快两百年了,还在世界各地回荡。何以如此?是因为他琴外有音。他琴外的第一音是他的老师爱尔斯涅向他发出的,要求他的琴声做到"为了人民,通过人民"。这就促使肖邦乐于参加农民的丰收节,一听到农民的演唱他就会兴奋得着迷。肖邦琴外的第二音是他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信中对他说的,要他记住: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近代中国面临着更为急切的主权独立和民众启蒙的任务,最为首要的是要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要使近代中国真正转型到现代化进程,这就需要国家理念的现代化,对此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本文通过梳理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内在关系和考察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国家理念可以发现,存在张力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在实践中存在着调适和融合的可能性.虽然五四时期思想的融合有其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时代使命,但对现代国家框架下实现新的融合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主义、微观主义、结构主义和民族主义并不能对亚洲悖论产生的根源做出合理解释。东亚国家的"整体关联性"在于均处于国家现代化进程之中。它们在追求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亚洲悖论"的深层根源。一方面,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就成为东亚国家最为显著的特征,由此造就地区国家间日益紧密的经济、贸易、金融和技术合作,甚至高度的经济相互依赖。另一方面,东亚国家在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与发展之后所出现的问题,虽然以国内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又不可避免地以集体诉求和集体心理的形式反映到国家对外政策层面,导致国家间政治与安全合作严重滞后。但是,即便东亚国家完成了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也并不必然意味着亚洲悖论就不存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视角只能解释亚洲悖论的源起,并不能预测亚洲悖论的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