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4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2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康德道德哲学看儒家的乡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与孔子是相通的,都强调真正的道德是自由意志的一贯性。“乡愿”出自孔子的一句话“乡愿,德之贼也”。孔子在《论语》中批评乡愿之徒,也就是地方上的好好先生,对谁都关系处理得好,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所有人都说他好;但这种人内心并不是出于道德目的而是别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核心思想既不是"仁",也不是"礼",还不是"中庸",而是"和"。"和"是孔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也是其终生追求的目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和"一直是贯穿历朝历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中的一根红线,维护和巩固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统一。当今时代,人类要想更好地向前发展,就必须形成"和"的共识,使地球村永远处于和谐的状态当中。  相似文献   
3.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以德主教、智德合一的教育理念体系,最先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兴办私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当前的教育仍具有极大的资源性价值和可借鉴性意义。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境遇变动的,孔子教育理念也暴露出自身的思维局限。对孔子教育理念的价值进行现代审视,有助于我们对其做出辩证的评判和合理定位,进而更好地借鉴和传承。  相似文献   
4.
孔子和《论语》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当代诠释,能够在化解单极世界、消除"中国威胁论"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论语》"罕言"利,但并非不言或否定利,只是强调一切之利皆当"义之与比",追求以正当合义的行为获得财富、摆脱贫贱。《论语》"叩其两端"、重视德治教化的方法和思想,为构建当代先进的道德文化而"化成天下"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和价值观的参照。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就是以不断地对元典进行重新诠释的形式展开的,当代的《论语》诠释也必须与时俱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诠释转型,为当代社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5.
孔子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它集中体现在以孝、诚为先的德育思想;以“执两用中”、“持中致和”追求中正的中庸理念;以“求富疾贫”、“取之有义”的义利观三个方面。重温与借鉴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梭罗超验主义与中国儒家的孔孟思想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安贫乐道的精神,注重道德修养的原则和对自我完善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也是从长期的实际生活中所体验和孕育而成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原则。当今社会是一个理想人格需要重塑的时代,孔子重视理想人格的养成,启示人们培养高尚的道德,强调"内圣外王",加强自我修持,做仁人君子,这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内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宪政是基督文化的内生物。近代的自然权利说和契约论思想为宪政的价值取向与制度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和进行了实证分析。而人性至善论和等级论却是中国宪政之路的思维障碍。当代中国宪政目标的真正实现 ,必须首先实行法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9.
古今学者对孔子删诗说的论争,其分歧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孔子删《诗》说的源起与生成,二是最早否定孔子删《诗》说的是何人,三是孔子删《诗》说可信与否的具体辨析。根据现存文献资料,此说的最早提出者是司马迁,最早的否定者是孔颖达。从古诗三千之数、孔子编选取舍的标准、季札观乐等角度考查,孔子删《诗》说可信。  相似文献   
10.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重新认识孔子,需要重回儒学源头,从"天人合一"的原问题出发,全面理解儒学中倾听天命和敬畏自然的观念,其核心是"仁"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