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既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二元化研究,忽视了二者之间一个不容忽视的中间地带——准政府组织,这种大量存在于我国政治现实中的公共组织,不属于正式的政府机构,但却拥有一定的权力。通过总结经验现象和深入分析,本文将中国的准政府组织区分为社会导向型和政府导向型两大类,其中后者又可分为政府内和政府外两种。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中国准政府组织的现状,认为主要存在法律身份不明、功能定位不清和运行管理不够规范等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了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中较为模糊的结构性要素——准政府组织,对之予以深入认知与分类,并指出中国准政府组织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对改革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可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但是对改革策略的考察则能反映出既往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是我们回顾中国改革的有益路径之一。体制改革可以理解为事物发生的"质的变化",它是内在的、决定性的、根本性的变革;而机制改革则类似于"量的变化",它是外在的、可累积的、表面性的变化。从改革的结构特点看,中国改革本身的结构性矛盾加大了改革的难度,在"改什么与如何改"的艰难推进中,体制与机制的区分成为释放压力的阀门。从改革的过程特点看,中国改革的渐进性延长了改革进程,在求稳的政治心态下,体制改革与机制改革的适当区分具有合理性。从改革的方法特点看,中国改革的试错性增加了改革的风险成本,在"哪些能动、哪些不能动"的取舍中,体制和机制的区分成为必要。机制改革在"量"上的积累,并不一定会带来体制改革"质"的飞跃。如何让改革不单纯地停留在机制上,而向体制纵深推进是个难题。机制改革的边际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将其转化为体制改革的时机不易掌握,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处于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大势下,需要精简机构、向社会放权,于是我们看到了正式政府部门和人员数量的减少。现实中政府机构的外部剥离与内部扩张一直相伴而生,从外部看政府正式部门在不断精简,实际上其内部衍生机构却持续膨胀,且这种膨胀相对隐性,往往不被人们直接察觉,却在机构层面对政府有效、科学地行使公共职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世界秩序之争的背景与缘起▲今年是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战后70年来,世界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这些变化的焦点是什么?●1945年以来的70年期间,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民族民主运动"("非殖民化")、"冷战"、欧洲一体化、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崛起"。这些大事件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国际(世界)秩序的演化。1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世界秩序是焦点之焦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拉美改革比较——基于制度与文化变迁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拉美国家遵循的"华盛顿共识"的改革理念,中国的一些传统研究往往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加以批判,并未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其实,初始制度和人文条件造成了不同国家各异的发展结果,初始制度和文化背景越深的国家,观念的转变越慢于制度的变革。而对拉美国家而言,不仅观念转变较慢,而且在经济体制变革的同时实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既得利益者得以通过民主制度阻挠改革,使改革政策形同虚设,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经过30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也已形成了一批既得利益者,对有碍于自己利益的改革,他们同样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加以层层阻挠,这无疑成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阻力。  相似文献   
6.
形式主义已经不是我们政治生活中的新问题,但是为什么党和政府提出很多反形式主义的措施,都没有从根本上治愈这一顽疾呢?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些措施尚未涉及产生形式主义的根本制度因素。任何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措施都必须是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本症结提出和实施的,不然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正是很多治理措施同样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源上改进产生形式主义的制度要素,形式主义才会屡禁不止。一方面,政府问责体系不健全是产生形式主义的关键,而反形式主义的很多手段和方法都没有触及这一实质问题。  相似文献   
7.
二十国集团(G20)第十一次峰会将于2016年9月4—5日在中国杭州召开,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G20峰会被称为"全球最具决策力的首脑级峰会",在全球经济合作与治理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G20峰会在中国的首次举行能否推动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它将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它未来的发展前景又将如何?围绕这一系列问题,本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金灿荣进行了深入对话。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外交思想,随后又将其写入新党章和新宪法,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又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明确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对于这个当今国际关系学界和实务界都十分关注的外交新理念而言,它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和价值何在?它对未来的中国又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