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席成孝 《学理论》2009,(20):141-145
早期汉水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明显地处于核心区并发挥着核心作用:一方面,从新旧石器时代至两汉时期,人们在汉水流域频繁的各种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与发达的原始农业和手工业表明,汉水文化源远流长,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另一方面,楚文化根植于汉水文化,汉水文化以其奇妙性、神秘性、自由性、幻想性、浪漫性的品质和精神孕育、催生、滋润了楚文化,从而形成了文化发生学上汉水文化→楚文化→汉代文化→中华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东方社会理论中,马克思不管是对印度、中国社会特殊性以及英国对印度殖民侵略双重性的认识,还是对俄国农村公社结构、性质、发展趋势双重可能的分析,都与他对现代转型、现代化的思考密切相关;马克思始终是在坚持共产主义与现代社会转型的统一的前提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点考察东方社会的发展及其未来命运的,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在科学理解并准确把握现代社会转型规律的基础上,为东方社会获得真正解放的社会实践指明方向,因此,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紧跟历史时代是政治智慧的通则,对理论的认同感来自实践的意义。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得不直面当下实践的各种挑战,应对和解决这些挑战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理论意义。以人为本,使大多数人民获益,从而增加人们对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是一种有效的直接途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审视全球化有两个维度:一方面,从历史辩证法的客体维度出发,对资本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历史性进步与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另一方面,站在历史辩证法主体维度的立场上,依据资本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认为资本全球化必然要被人类历史发展所否定而过渡到共产主义。马克思在历史辩证法主、客体维度统一的立场上,得出了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人的本质力量是产生全球化的根源和推动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力量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审视全球化有两个维度:一方面,从历史辩证法的客体维度出发,对资本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历史性进步与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另一方面,站在历史辩证法主体维度的立场上,依据资本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认为资本全球化必然要被人类历史发展所否定而过渡到共产主义.马克思在历史辩证法主、客体维度统一的立场上,得出了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人的本质力量是产生全球化的根源和推动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力量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6.
席成孝 《求实》2007,1(9):20-23
在马克思的物质生产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本性、经济性、社会性、生态性等多重价值取向。资本逻辑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其物质生产价值取向的单向度性;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能够实现其物质生产多重价值取向的统一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实现这种统一的新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应有之义。忽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的研究容易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片面理解。用奥克肖特的政治认识论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使我们从另一种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意义:它指引我们在政治领域摒弃教条主义的危害。只有对实践知识的准确把握才能使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