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南方在唐代仍保持象耕这种落后的农业耕作方式.泰人没有象耕的记载,但象在先民落后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象谚语的创造和沿用,从中可以透视出被人们淡忘的泰民族女权文化史及其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2.
饭稻羹鱼与粿条肴糅--泰人接触羹食文化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接触并从汉人的饮食文化中引进了羹食文化,泰语中的汉语借词是其体现。传统泰式餐食——味重的kaeng33饭,源于上古到先秦时期中原汉人与南方百越民族的接触,受中原汉民族配菜羹食的影响。泰语 kaeng33是上古的借词,借自汉语“羹”,清淡kaeng33食则源于汉唐以降中原汉族的羹食之糁食法的演变和汤食文化的传播。 kao33lao24借自汉代中原话“肴糅”,kuai24tiao24是宋以后潮汕移民带进暹罗的“粿条”。  相似文献   
3.
泰国人民对国王的崇拜源自于泰国的原始地神崇拜,而外来婆罗门教与佛教思想的渗透及其最终与本土原始信仰的融合,则进一步巩固了人民对国王的崇拜。  相似文献   
4.
早期暹罗华人相当程度上填补了萨迪纳制对依附民的需求,华人与当地人相互依赖、和睦共处,生理层面的同化——族际通婚普遍发生。在萨迪纳制实施过程中,政治与商业、宗教相互联姻,促成了泰、华心理层面的高度同化,华人认同当地的政治统治和宗教信仰,也被当地的政治、文化大大接纳。早期的文化适应为后来泰、华人更高程度的同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语言民族学研究提示了未载史书的泰民族女权文化的历史。泰民族对女性的崇拜源自母系社会时期人们的本能意识的升华。由于源于女性崇拜的土地制度——萨迪纳制直至19世纪才解体,虽然泰民族社会文明不断发展,泰族人至今仍然保留着女王国的遗风,原始的女权文化仍然残留在下层社会。  相似文献   
6.
从宗教信仰的视角审视,泰、中民间故事《鬼妻》和《白蛇传》都是讲述人与异类结合,因与民间信仰不符而遭到阻挠,最后异类被佛法制伏的故事。两个故事有许多相同之处,均揭示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和民间信仰之间的较量,最终佛教占据上风并包容、吸纳了地方原有的信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民间故事成为宣扬佛教的一种工具。二者的比较也揭示了泰中两国宗教信仰文化的差异,使我们加深了对泰国地方传统信仰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婆罗门教传入东南亚可以追溯到吠陀文明时期。对女权文化持包容态度的吠陀文明促进了中南半岛母系社会礼俗的发展,直到素可泰时期,泰民族仍然盛行女权文化。自阿育陀耶王朝起至曼谷王朝初期,泰民族统治者借鉴古高棉的做法,较大程度上吸收了婆罗门教文化。婆罗门教对泰人原初的女权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男尊女卑在礼法制度上体现出来,但由于传播的局限,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中上层社会。  相似文献   
8.
泰民族为追求解脱而选择南传佛教,庇护思想与制度的形成、短期制出家习俗的流行推动其传播和发展.素可泰初期佛教开始传播,但发展缓慢,直到素可泰后期,特别是阿育陀耶王朝萨迪纳制度改革中,官员的短期制出家习俗制度化以后才有较大的发展.19世纪后期萨迪纳土地制度解体,泰国南传佛教步入现代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暹罗从吴哥王朝借鉴了神化国王的思想和政治统治,但王权发展却别具一格,体现为法王文化。吴哥神王文化研究新作《"翻搅乳海":吴哥寺中的神与王》指出,吴哥寺搅乳海浮雕中有传统样式从未出现的角色——海底蛇王和中轴线上最高处手执器具的飞翔天神,分别是作为时间化身的蛇王舍沙和手执与创世关联的因陀罗网的天神因陀罗,二者发挥扶持神王的功能。然而当视野在时空上拓展,中南半岛以王权崇拜为核心的礼法文化提供了另一种解答:海底蛇王是基于本土女权文化礼俗——以那珈图腾为符号——的表达;手执器具的天神则是法的使者正在须弥山顶放置法典,是尚法的创意。搅乳海浮雕设计创意揭示了泰国法王思想的源头实际上存在于鼎盛时期的吴哥王朝。  相似文献   
10.
中国点心在泰民族中的传播呈现阶段性的不同.唐代以前,泰族先人百越人在与汉人杂居时,引入源自中原的米线食,冠名"中国点心"--"可浓津";唐代以后,中国蓬勃发展的点心文化随着华人移民传播到东南亚,以闽南肉面和潮州馃条为代表,逐渐在暹罗推广,闽南话"肉面"和潮州话"馃条"被借入泰语;晚清广府以点心为主要内涵的广式饮茶文化推动中国点心在泰国的传播,粤语"点心"留在泰语中成为语言印记.各阶段传播的中国点心均在20世纪50年代泰国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之后才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