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法律   25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2023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头面部软组织厚度的测量是颅骨面貌复原、颅像重合、口腔颌面正畸的基础工作。长期以来,经过各国学者的不懈努力,在对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人的研究中积累了大量头面部软组织厚度的资料[1]。由于相关学科的渗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人类头面部软组织厚度的测量方法也已由过去的针刺法、X线法发展到超声、CT及核磁共振扫描(MRI)法等,测量的精确度明显提高,测量的标志点明显增多,测量的对象也逐渐由尸体向活体转移。现将几种主要测量方法介绍如下:呈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的倡导者当首推Welcker。1883年,Wefeker在13具白种人成年男性…  相似文献   
2.
触珠蛋白(Haptoglobin简称Hp)是一种存在于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血清和其他体液中具有遗传多态性的X_2糖蛋白.Smithies首先发现了Hp的遗传多态性,用淀粉凝胶电脉技术将其分为三种表现型.嗣后,Smithies与Connell又将Hp分为六种表现型.进入八十年代,Shibata与Mastumoto等人采用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将Hp进一步分为16种表现型,证实由Hp~(1f)  相似文献   
3.
虐待是经常以各种方法对家庭成员进行长期性肉体或精神上的摧残行为。受虐儿童则是虐待行为的承受者。虐待少年儿童在国外极为普遍,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最为悲惨的家庭暴力犯罪之一,已成为一严重的社会问题,且有逐渐增长的趋势。史料记载的第一例虐待儿童案,是1874年在纽约曾引起世人瞩目的玛丽·艾伦案,“防止虐待动物学会”将玛丽作为动物界的一员向法庭作了控诉,要求法律对少儿予以  相似文献   
4.
自DNA分型技术引进法医学领域以来,给法医物证检验带来了一场重大的革新,国内外掀起了研究应用的高潮。实践证明,DNA分子标记以高于所有其他遗传标记的分辨力,使长期以来,学者们苦心追求的从物证认定个人和认定亲子关系的理想得以实现。DNA多态性分型的魅力吸引着广大法医、法律、刑侦、检察、法庭、保险……等等有关工作人员的极大重视和普遍关注,成为学习和研究的热点。尽管有关方面论文的发表有如雨后春笋,百花争妍,但全面系统介绍DNA分型的理论和应用的专著却不多。在我国,除以个别章节简短地记载于几本物证书籍外,并没…  相似文献   
5.
<正> 本文用细胞化学手段,对乌头碱中毒大鼠心肌线粒体的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作超微结构定位,在电子显微镜下直接观乌头碱中毒后SDH、CCO的定位和活性的变化,发现乌头碱抑制了心肌大多数线粒体的SDH活性,并引起心肌线粒体CCO  相似文献   
6.
挤压综合征是肌肉丰富的部位遭受长时间挤压伤后,随之而引起的以急性肾功衰竭为特征的全身性严重病变,因而又称“挤压性肾衰综合征”。本文对挤压综合征论述如下,并附六案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通过对大鼠乌头碱中毒心肌线粒体 SDH 的超微结构定位,证实乌头碱可抑制心肌中大部分线粒体 SDH 活性,提示乌头碱中毒的机理可能是抑制心肌细胞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作用,使心肌有氧代谢障碍,心肌供能不足,导致的心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8.
我们采用混合淀粉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的方法,分析了妊娠早期绒毛细胞及父母红细胞的葡萄糖磷酸变位酶-1(PGM_1)的多态性。结果证明妊娠早期绒毛中可查出 PGM_1酶型,按孟德尔法则遗传。共观察到3种常见遗传表型和10种常见亚型。  相似文献   
9.
Simoai等人(1983)最先对妊娠首三月的绒毛进行染色体分析及酶测定。为了解决孕早期亲权鉴定,近年来,胡炳蔚和李生斌对妊娠6—11周活体绒毛进行了酸性磷酸酶(ACP)和脂酶D(EsD)多态性研究,马虹和刘勇等人先后报道从早孕绒毛细胞中检出ABO(H)血型物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乌头碱染毒后不同时间的大鼠心肌乳酸脱氢酶(LDH)进行了显微和超微结构定位。染毒后30min、2h 和4h,大鼠心肌 LDH 酶反应增强,至染毒后12h,24h 活性仍高于对照组。表明在有氧氧化障碍的同时,中毒鼠的心肌糖酵解增强,为乌头碱造成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的中毒机理进一步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