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法律   6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自我调控不当与犯罪性社会适应不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我调控决定着个体是否适应社会。个体适应的是有益于人类的社会环境、合理的社会管理机制、主流文化和健康风气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自我调控与社会适应有正向和反向之分。自我调控不当导致社会适应不良,社会适应不良是指不符合社会道德、法律、心理健康三个标准的心理和行为。个体认知、社会智力,价值观和品德等多纬度的自我调控不当,导致谋生本领、人际关系和物欲、性欲、信仰的犯罪性社会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2.
不同奖励对罪犯劳动改造积极作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罪犯的奖励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刑事奖励。物质奖励改善了罪犯的生存条件,有利于稳定罪犯的改造情绪,还能使罪犯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其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精神奖励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罪犯的尊重需要等合理的精神需要,尤其对于成就感较高的罪犯,还能使其正确的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这有利于罪犯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刑事奖励能使罪犯看到以积极改造获得自由的希望,极大地激发了改造的热情。  相似文献   
3.
本课题通过独生子女犯与非独生子女犯的比较,发现二者共性与差异并存。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的文化程度在低水平中略高于非独生子女犯,捕前无业、财产犯罪、初偶犯居多;成年犯的犯罪类型较复杂、长性犯多;独生子女犯与非独生子女犯、独生子女犯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的人格因素不多,但不显著的差异较多。多数罪犯对罪行的归因和法律惩罚的态度正确;明确以合理的手段满足需要;有改恶从善的信心;抗御诱惑和延迟满足的能力独生子女犯较非独生子女犯弱;对管教干警和改造对策的态度未成年犯与成年犯有差异。改造对策包括法律和心理学对策。  相似文献   
4.
罪犯改造质量与重新犯罪相关度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罪犯改造质量与重新犯罪有较大的相关度,主要表现在监狱机关在改造重点上的错位,使罪犯改造质量上存在着表层性和外在性成分,缺乏对罪犯适应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社会智力、良好品德和自觉的守法心理、对挫折的正向心理承受力的培养,使罪犯对重新犯罪缺乏辨别性机制、自律性机制、自强性战胜机制,从整体上形成了重新犯罪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暴力型青少年罪犯具有在社区矫正的心理依据及优势。根据暴力型青少年罪犯的认知、情绪、意志等特点,以暴力型青少年罪犯的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社区公众的宽容性和家庭对矫正对象的亲和作用,安抚、感化和激励矫正对象,增强其自觉性和自制力,这种作用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转化和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6.
监狱干警廉洁自律与严明执法的心理机制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廉洁自律对监狱干警严明执法起着重要的作用。廉洁自律是监狱干警严明执法的心理导向器、监控器、检验器。廉洁自律为监狱干警确立严明执不的方向,抵制诱惑,调节情绪,保持初衷。一贯的自律与守法是干警严明执法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对罪犯的人本管理集依法、科学、文明、严格管理于一体,变强制控制型管理为温和引导型管理,尊重罪犯人格,有利于激发罪犯自我改造,唤醒和培养罪犯的良性人性、矫冶不良人性。对罪犯与未犯罪者的人本管理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共同性是:尊重人格的弱控制和内在激励的管理方法。特殊性是:针对罪犯两极化的人生经历、文化水平低、在犯罪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不同,对罪犯人本管理的侧重点不同。监狱的特殊职能要求在罪犯的人本管理中要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