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法律   10篇
  202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1.
案例简介: 死者方正春,男性、33岁,于1985年8月24日上午与同村几人到园林池塘偷鱼,十时许,被看塘人员发现后追赶,因体力不足未逃脱。与一名看守人员拉扯一阵便脚软倒地。看守人员随即离开,同伙返回时见其呼吸急促,生命垂危,当即送附近卫生所抢救,经心脏内注射洛贝林、阿托品未见好转。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性猝死(SCD)的特点、病理基础及致死因素和诱因等。方法对本系2002年12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所作450例法医病理检案的97例心性猝死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97例SCD患者中,冠心痛猝死38例,心肌炎23例,心肌痛1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主动脉瘤破裂4例,肺栓塞4例。结论SCD病程短骤、凶险,以老年男性多见,冠心病占首位。由于猝死的因素繁多,因此对猝死事件的法医学鉴定要根据其发生特征和变化规律,作出客观、全面、准确的签定结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VCM)和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cardiomyopathy,DCM)的发病机制及相互关系,从而提高心性猝死法医学鉴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对17例对照组(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正常心脏等),25例VCM和28例DCM的心肌组织进行改良的β-sarcoglyca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对其阳性反应率进行χ2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β-SG蛋白在对照组,VCM组和DCM组中阳性反应率分别为100%,80%,46.4%。经χ2检验,3组阳性反应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用χ2分割法分析,VCM和DCM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且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呈显著负相关(rs=-0.6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性心肌病病变与β-SG的被破坏有关;随着VCM病变程度的加重,其可能发展为DCM。  相似文献   
4.
1案例1.1简要案情侯某,女,61岁。2018年7月24日因“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入院诊治,7月26日上午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接受“双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7月27日下午侯某下床活动时突然出现晕厥、血压下降、呼吸微弱等,经抢救后自主呼吸恢复,7月29日突发心搏呼吸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5.
急性博落回中毒的实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博落回中毒作用的靶器官、靶组织和病变特点,以及博落回中毒机理。方法 应用博落回水煎液对大鼠经口急性染毒,行组织病理学和重要脏器电镜检查及血清生化检测。结果 博落回对大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9.5g/kg,染毒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肌酐(Cr)、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增高;心电图(EKG)表现异常;肝、脾、肾脏器系数减小。光镜下中毒大鼠心、脑、肝、肾等器官呈淤血、出血性改变;电镜下中毒大鼠心、脑、肝、肾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核膜等膜性结构破坏。结论 博落回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或靶组织是心、脑、肝、肾,病变特点为受累脏器淤血、出血性变;毒作用的主要机理是对线粒体、内质网和核膜等膜性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100例硅藻检验综合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100例硅藻检验鉴定结果的分析,结合案件、尸体检查,探讨硅藻检验在鉴定是否溺死案件中的注意事项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c-fos基因表达的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的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5min,30min,1h,3h,6h,12h,24h取脑组织,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打击后15min时,即可观察到c-fos基因的表达,1h后表达明显增加,3h达到高峰,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24h可见少量表达。表达呈弥漫性,以皮层、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对照组未见阳性反应细胞。结论c-fos基因的表达规律可用于弥漫性脑损伤的早期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8.
大鼠挫伤肺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表达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1(aquaproin 1,AQP1)在大鼠挫伤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肺水肿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制备肺挫伤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组织中AQP1的分布和表达变化。结果肺挫伤后1和3h肺组织出现水肿、出血,炎性细胞浸润,5h炎性反应进一步加重。AQP1表达在挫伤后1、3和5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伤后时间延长,水肿加重,AQP1持续上升。正常AQP1主要分布在支气管和肺泡壁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间质细胞,挫伤后肺AQP1的表达部位未发生改变,但积分光密度值(inter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挫伤肺组织可能存在AQPs的基因表达调控失衡,导致大量水的异常跨膜转运以及在肺组织中的异常聚集,这可能是挫伤肺组织水肿形成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早期c-fos基因表达的法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c-fos基因表达的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的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5min,30min,1h,3h,6h,12h,24h取脑组织,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打击后15min时,即可观察到c-fos基因的表达,1h后表达明显增加,3h达到高峰,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24h可见少量表达。表达呈弥漫性,以皮层、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对照组未见阳性反应细胞。结论c-fos基因的表达规律可用于弥漫性脑损伤的早期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0.
道路交通事故损伤是指各种机动车事故所造成的损伤。在交通肇事死亡案件中大部分是由于事故损伤直接造成的,但有的死亡并不是事故损伤直接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