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法律   6篇
中国政治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孙国华  贾敬华 《法学家》2003,5(1):117-122
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报告,该报告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给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新的历史性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其中,有关小康社会的论述是对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这标志着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之一的小康社会,更深层次地与我国的民主建设和法治进程具体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视域融合的法哲学的现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法哲学的范式里,作为法律解释者的主体和作为法律文本的客体是分离的,这种二元结构使法律的权威得到了保证。而有的法哲学家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只有相互沟通,才能防止一种价值压制另一种价值,所以视域融合的法哲学应当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但在我国目前的语境下,这种法哲学却可能使法律的王国支离破碎并削弱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或许我们需要的是现代性而非后现代性的法律。  相似文献   
3.
贾敬华在《法学论坛》2008年第6期撰文认为,在违约救济领域存在着多种模式,理论上较为完善的有大陆模式、英美模式以及国际模式三种。我国在借鉴的过程中,不仅要分析这些模式本身的利弊,还要考虑自身的条件和需求。鉴于大陆模式更有助于培养诚信意识、建立交易秩序并且对法官的依赖较少,所以应当成为我们主要的制度渊源。  相似文献   
4.
在违约救济领域存在着多种模式,理论上较为完善的有大陆模式、英美模式以及国际模式三种。我国在借鉴的过程中,不仅要分析这些模式本身的利弊,还要考虑自身的条件和需求。鉴于大陆模式更有助于培养诚信意识、建立交易秩序并且对法官的依赖较少,所以应当成为我们主要的制度渊源。  相似文献   
5.
法律论证的效能:排除专断而非达成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期望通过法律论证使多元性的价值诉求在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从而使司法审判的大前提可以获得各方当事人的高度尊重.然而,法律论证并非理想言谈环境中的充分论证,而是法律主导下的有限论证,能否取得共识难以确定.事实上,法律论证的真正作用在于其所设置的公开、平等和自由的表达机制,可以有效地抵抗论证者的恣意和任性.  相似文献   
6.
司法自由裁量权的现实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贾敬华 《河北法学》2006,24(4):80-87
如果运用得当,自由裁量权能够很好地沟通形式正义和实体正义.但是,如果自由裁量权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并未巩固,那么广泛赋予法官这种权力反而会削弱法律信仰并摧毁新理念.因此,在法官的职业素质、职业伦理和独立性尚存缺陷的环境里,应诉诸立法理性、奉行规则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罪犯生育权的性质和权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育权的权利归属存在着争端:生育权属于人格权还是身份权,生育权是否依附于生命权和自由权。在辅助生殖技术的推动下生育权的性质正在发生嬗变,自然权利、人权原则、法律的内在道德、共同兼顾的民主以及法律效果的推导等等,似乎都是对这项权利的人格权属性的证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