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法律   6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邓正来  邹立君 《河北法学》2006,24(12):176-182
邹立君:邓正来先生,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能给我提供这次访谈的机会.我们的话题将围绕着您的近作<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一长文展开.  相似文献   
2.
邹立君 《河北法学》2008,26(3):195-200
学者们多以"基于渊源的"来概括法律实证主义关于法律规则有效性之判准的诸论点。为法律规则寻找某种效力性的(非价值的)判准,这一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即它是法律实证主义科学性努力的必然倾向,如果法律科学或法理学要被看作一门独立自足的学科和专业则必然要求其研究对象的独立性,而发现某种囊括全部法律规则的标准或总的判准,才可能凭借它将法律与非法律区分开。但是,公认的自然法学家如朗.富勒和约翰.菲尼斯等人却都对法律实证主义的法律效力观进行了层层批驳。  相似文献   
3.
邓丽花  邹立君 《学理论》2010,(23):226-227
在职业教育占据教育“半壁江山”的形势下,培养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职教师资队伍刻不容缓。目前,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的来源依旧是依托高等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培养的职技高师学生。然而,职技高师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着专业知识不牢固、专业发展经验匮乏、师范素质欠缺、职业道德学习不足等问题。面对这些困境,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加强示范素质培养;落实职业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邹立君 《法律科学》2006,24(1):163-168
富勒将他有关良好秩序的研究界定为“有关良好的秩序以及可运行的社会诸安排的科学、理论或研究”,并将其命名为eunomics。eunomics本身既有实质的问题指向———关注公平的、公正的和尊重人之尊严的秩序,同时又是作为一种法律研究的方法在起作用。富勒对这一研究方法的具体践行主要体现为对法律程序的研究。富勒对良好秩序的研究以手段与目的关系的讨论为前提,该研究本身可被看作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对现代二分思维方式的克服和超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语境下,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提供了一个对中国法学的批判和开放的观点,并力图揭示其未来的某种可能。基于对中国法学在过去26年里发展的研判,邓正来得出结论,如果中国学者试图理解与解释中国法学或中国法律建设中的问题,那么他们将不得不作出自我检省的智识活动,并审视基本"范式"——"现代化范式"。由此可知,邓正来建构的是关于"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规范理论,其直接针对的是"法律知识的范式"问题。其中他关于"中国法学"的双重认知结构也并非是自明的:首先,他建构了中国法学理论的固有模式和它们普遍共享的"规范性信念",这关乎如何将"中国法学"问题化;其次,他的论证中包含了由某些主导价值引领的建构性方面,这涉及到如何理解"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显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分析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邹立君 《现代法学》2007,29(2):61-64
如何建构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这几乎是所有自然法学家共同努力的目标。①而在学理上,这种自然法层面的反思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主要在于这种反思中所蕴涵的批判意蕴———即它始终着眼于如何改善现存秩序,如何达致一种更正当、更可欲的社会秩序的问题。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书中,邓正来提出的“理想图景”或“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问题也可以看作是在同样向度上的一种智性努力之尝试。但是,这里的“理想图景”与传统自然法观念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个根据中国的具体观念———“‘中国法律理想图景’乃是论者根据其对中国现实情势所做…  相似文献   
7.
邓正来先生17万字长文《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由本刊分4期发表后,在中国法学界乃至中国学术界引起极大关注,国内权威文摘杂志也作了长篇选载,学界评价热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还主要以此文为缘由举办了“中国法学的反思与前瞻”学术论坛。为进一步探讨该文所提出的理论问题,进一步展开对该文的学术讨论和学术批评,进一步提升中国法学研究的水准,同时倡导严肃科学的学术批评风气,本刊集中编发8位博士生的评论文章,以求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