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3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重大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解放思想是我们不断取得胜利的保障,是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法宝。胡锦涛总书记明确地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要走出一条新路、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就必须要解放思想。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我们要怎么样解放思想呢?本文从解放思想的标准、动力、方法及成果的巩固几个方面做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陈拯 《外交评论》2015,(1):1-26
"保护的责任"与金砖国家的兴起是当前国际秩序变动的重要表征。金砖国家在"保护的责任"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金砖国家对"保护的责任"有自己的理解,特别是对第三个支柱中的强制性干预持怀疑态度。金砖国家对规范建设的审慎参与促成了"保护的责任"的稳妥发展与适当调整。同时,在叙利亚危机等问题上,金砖国家的立场也存在微妙差异。中俄对于制裁及强制手段的反对更为明确,而印度、巴西和南非的态度则相对灵活。这是由各国不同的秩序理念、现实诉求以及外交能力所决定的。金砖国家对"保护的责任"与国际强制干预的保留态度还将继续,但不应将其简单视作阻力,巴西提出"保护过程中的责任"等努力显示,金砖国家有可能在"保护的责任"的演进中扮演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规范争论研究已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前沿热点。这既是建构主义国际规范研究议程的延伸,又受到近年世界政治变局的推动。在理论方面,规范争论研究强调规范是包含内在矛盾的过程性存在,而能动行为体间也不乏分歧纠葛,由此推动规范争论与演进。在经验研究中,学者们探讨了贯穿于规范形成发展,应用执行与接受转化等过程中的各种政治辩论及竞争。规范争论既可能削弱也可能强化规范,如何解释其对规范稳健性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焦点。规范争论研究打开了研究空间,推进了理论进步,但也存在碎片化等问题。后续研究需要以实践本体论为基础,呼应世界政治大变局与中国外交的现实需要,深入探讨争论策略选择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反美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开来,成为国际政治中一种重要而独特的现象。本文主要从软权力的视角,探讨美国软权力霸权与全球反美主义兴起之间的关联。软实力是美国霸权的重要基础。当下反美主义的兴起并不说明美国软实力的衰弱。在单极体系结构下,复合相互依赖中敏感性和脆弱性极大不对称,得不到有效制衡的美国软权力趋向封闭绝对,助长了霸权思维和独断作风。其缺乏自我约束的扩张倾向,对国际社会构成了冲击与威胁,日益引起其他国家人民的不安和抵制,最终走向了自身的反面,成为引发反美主义的一大根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究中国与国际人权规范的互动问题,论证中国政府在转变人权理念、推进人权事业、参与国际人权规范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主导当前研究的“社会化”思维进行反思.中国学者在探讨中国与国际制度规范关联性问题时,除了注意外部影响,也不应忽视内在动力.我们应当更多地以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中心,从国内一国际互动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这一历史性命题.  相似文献   
7.
陈拯 《国际观察》2015,(2):139-157
冷战结束至今的近四分之一世纪里,有关冷战的历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结合新近出版的《牛津冷战手册》一书梳理冷战国际史研究路径的拓展,着重讨论正在兴起的"全球史视角下的冷战国际史研究"议程,以期进一步丰富国内学界对国际冷战史研究前沿的了解。文章梳理了这一新范式兴起的理论与现实背景,展示了其强调全球性互动、关注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特征。本文认为,全球史视角拓展了冷战史研究的问题领域与史料来源,通过更新研究视角与分析路径,描摹了更为丰富复杂的冷战历史图景。虽然其学术价值还有待后续研究检验,但确实代表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新方向。文章最后就冷战史研究的学术创新以及青年学者在中国冷战史研究发展中的角色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战争与冲突的由来是国际关系学科的经典议题。与以往学者不同,理查德·内德·勒博的《国家为何而战?》追问了国家发动战争的深层动机,指出恐惧、利益、地位和复仇四个普遍动机推动国家发动战争,并建立了一个涵盖以往三个半世纪的战争数据库来加以论证。他发现,大多数战争源于国家对地位和复仇的追求,而非由安全或物质利益所驱使。他同时预测,随着诱发战争的主要动机已失去原有意义,未来国家间的战争将会减少。文章着重针对勒博在理论构建和研究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疏漏与不足提出质疑,指出其对荣誉动机同战争行为的关联,包括个体心理动机与集团行为倾向一致性的逻辑推导不够严谨连贯,同时,在案例选择与数据编码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和主观性。文章还就勒博所强调的激情一荣誉动机对探讨当前东亚地区秩序所具有的启发意义作了引申性讨论。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前者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处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而后者作为政治学的分支,一般认为属于社会科学。①它们既有共同知识兴趣带来的关联,又有学科分化造成的区隔。我们时常看到历史学家批评国际关系学者空言浮泛,而后者也不时嘲讽历史学的“琐碎馒订”。②持续的辩论交流间虽难免偏见误解,但的确使两者在学科属性、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及方法路径、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得到了清楚的揭示。③可以说,重要的已不在划界,而是在明了各自局限的基础上,借鉴对方的知识与方法,使之适用于本学科的研究。④  相似文献   
10.
陈拯  王川 《东北亚论坛》2023,(6):109-124+126
自日美同盟成立以来,双方围绕冲绳问题的交涉从未停止。作为强国,美国面对日本提出的收回施政权和调整军事基地安排的自主性要求为什么有时会作出妥协?基于不对称同盟中强国与弱国间“自主性—安全”交易的理论分析表明,强国在特定时期对弱国的战略依赖状况及弱国所表现出的战略可靠性是影响弱国自主性斗争结果的核心变量。强国对弱国整体战略配合的需求(相较改变基地安排的成本)对其更重要,弱国提供战略配合的可靠性越高,则强国更可能接受弱国在相关问题上的自主性诉求。对鸠山一郎、岸信介、佐藤荣作时期日美围绕“冲绳返还”问题以及桥本龙太郎、鸠山由纪夫时期日美围绕普天间基地归还及搬迁的斗争案例的过程追踪与结果比较验证了这一命题。分析日美同盟内部的“自主性—安全”博弈,对理解不对称同盟的管理与维持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