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随着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要求相关研究与之相适应;同时国际社会也希望听到中国的声音,因此中国有责任在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研究中提出自己的理念与构想。中国不仅掌握了西方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并对其运用、实践乃至拓展,且尝试以新的视角与思维方式,结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及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实践经验,在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研究的中国化、范式与路径,核心概念的创造、创新及理论性突破与拓展等层面,不断发出学术探索的声音,并在基础理论、现实应用及对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学术成绩。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11月15~16日,由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8届年会暨"拉丁美洲与外部世界"学术讨论会在山东师大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拉美史研究机构和高校约70余名学者和研究生就中国拉美史研究现状、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美拉关系历史与现状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关于中国的拉美史研究状况,中国拉美史研究  相似文献   

3.
冷战时期体育的政治色彩极为明显,美苏在体育领域的争夺构成冷战史尤其是文化冷战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国际政治对体育施加的影响使这一非政治事业在该时期承载了难以替代的政治功能。本文从软实力的视角分析体育软实力在美苏文化冷战中的作用,通过考察美苏在冷战时期的体育斗争,可以发现正是冷战的压力促使两国积极利用体育作为实现各自政治目的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美国东欧裔人的活动及其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冷战这个特殊的国际背景,使冷战期间美国东欧裔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势.美国东欧裔人的活动十分繁杂,对其作用和影响的评价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政治和历史的角度,对冷战期间美国东欧裔人活动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行尝试性探讨,希望藉此对他们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也希望多一个了解冷战史、透视冷战史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5.
遏制战略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冷战起源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美国遏制战略与冷战起源再探>一书试图打破上述两大学科门类之间的藩篱,将国际关系理论与冷战史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提出遏制战略的基本理论假设,归纳出美国遏制战略的基本框架,并通过解读"长电"和NSC-68号文件等档案文献,对遏制战略理论假设加以检验.该书发展了当代冷战史研究的四大学派--"传统派"、"修正派"、"调和派"和"国际派",成为哲学和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综合性解决路径,清洁能源利用在各国的迅速崛起推进了国际社会对于全球能源秩序变革以及全球清洁能源善治提出新的诉求。在发展实践中,全球清洁能源治理日益呈现出一种基于多元主体参与且呈网络性拓展互动模式的跨国主义范式。本文基于对三种全球治理范式的理论探讨,深入分析了全球清洁能源治理的多元网络化路径及其特点。全球气候能源战略格局转型、国家间互动中清洁能源的"去地缘化"属性以及私营部门的兴起从不同层面推动了治理的多元网络化进程。但这一进程也受到多元治理格局碎片化、体系中的"南北分割"以及"治理的再地缘化"等现实挑战的阻碍。在此研究基础上,为中国更好地参与全球清洁能源治理提供前瞻性的建议,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气候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7.
破碎地带仍然是深入认识当前国际武装冲突乃至全球安全局势的一个重要视角。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武装冲突比较集中地发生在所谓破碎地带的地理空间,历史积怨造成"冲突-破碎化"的恶性循环,经济贫困和国内政权衰弱为冲突滋生蔓延提供了必要条件,国际政治的深层矛盾则成为冷战后破碎地带冲突加剧的驱动力量。国际政治内在逻辑的发展作用于破碎地带,并使主要集中于破碎地区的武装冲突充分反映出时代条件的特定变化;而破碎地带安全局势的演变,反过来也推动着国际政治尤其是地缘政治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9·11事件"后,美国重启文化外交这一"思想武器",以遏制国际恐怖主义和"反美主义"的蔓延.从机制、战略与项目三个视角观察,美国文化外交呈现出的新变化,表明其已走出后冷战时期的低谷而全面复兴.美国文化外交复兴的动因有二:减轻国内压力与应对国际危机.作为美国文化外交复兴战略推出的"全球文化计划",不仅攸关美国家利益,更可能导致一场世界文化力量的博弈,同时,国际社会还须警惕其中暗含的新冷战思维.  相似文献   

9.
当前,随着国际秩序深刻变迁,整个世界变乱交加、势力重组、民心思变。本文拟从公共外交的视角出发,梳理中日韩三国之间由大国强权、资本势力、民粹主义交织而成的外交危机与舆论难题,重新认知与思考中国对日韩公共外交的国际背景与主要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拟提出一些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政策建议,指出在推进对日韩公共外交时,应重视对日韩两国所身处的国际秩序背景、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结构的研究与分析,持续不懈地推动东北亚"去冷战化"和"去同盟化"的历史进程,在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中聚同化异、塑造共识,使之成为官方外交的有力支柱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0.
张云 《东南亚纵横》2011,(11):71-74
冷战结束后,区域化"国际社会"的全球发展趋势明显,用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很难诠释和驾驭,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在更广阔的时空观中来观察和分析国际关系的区域化进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东盟则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个案。  相似文献   

11.
本文的主要考察对象是近年来在西方拉美学界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拉美"新左派"。本文认为,将20世纪60年代拉美的激进政治实践冠之以"新左派"之名,开辟了一个从全球的视角对拉美此一时期左派政治运动进行研究的新途径,但将系出北美学术话语的分析框架与概念应用于书写拉美"新左派"的做法,实乃有陷入"再现"与"再压迫"这一两难境况的危险。为论证这一观点,本文首先通过归纳梳理欧美学界相关研究文献的方法,简单介绍了新左派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从认识论的维度切入,进一步揭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西方新左派运动的研究范式对一批新近出版的拉美"新左派"英语研究著作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最后,作为对这种在"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书写拉美"新左派"历史的批判性回应,本文以皮埃尔·鲍迪厄所提出的"反身性"概念为轴,就中文学界如何建构一种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拉美"新左派"研究这一命题,提出一些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失效国家"日益成为全球治理中的突出问题,针对"失效国家"问题的国际行动已经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国际学界现有文献的分析,梳理了解决失效国家问题的三种代表性主张,即"国家重建论"、"主权限制论"和"自然演化论"。文章分析了每一种主张的主要观点,讨论了其理论优势和内在不足,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理论脉络与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评述前近代华人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组织的相关研究,分5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回顾学术史上华人和东南亚海上贸易组织的几部经典研究。第二部分在这种学术脉络下评述新近吉普鲁《亚洲的地中海》一书的优劣得失,揭示其在组织研究以外的意义。基于前述研究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进一步阐明和评估环南海地区研究与基础训练的意义。第四部分列举研究该区值得进一步注意的一些新旧材料。最后一部分展望未来研究可行的若干主题,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对时间和空间重新理解的可能。很大程度上,环南海的研究在国际学界是由东南亚史和海洋史的研究牵引的,在华文世界则主要是由华人华侨史和台湾史所引导,这在根本上决定了关注主题的侧重和历史解释方向的差异。在历史解释上,学者既受自身身份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语境。在环南海区域研究中,华人的适应性和在客居社会的嵌入机制、去国家中心历史叙述或以海洋史为中心视角下商贸组织的演化与各口岸网络化的联结、边界的非实体化与流动性等议题均有很大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对于当前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对美国经济霸权的影响,国际、国内意见纷呈.本文试图以历史和政治视角,从解剖实力与霸权这对概念入手,分析美经济霸权的现状和前景.文章从时空条件、发展空间、国际信誉、支配渠道、军事拉动等五方面进行论证,认为此次金融危机是冷战后美各种矛盾累积并发的结果,美经济霸权陷入某种"结构性衰弱".但因其经济实力尤其是综合国力依然强劲,断言美从此走向衰落还为时尚早,美未来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奥巴马变革.  相似文献   

15.
二战以后,美国一直掌握着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霸权,塑造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式并从学理层面论证其霸权合法性。冷战结束以后,出于理论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政治现实的挑战,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欧洲国际关系研究在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研究议题、理论流派等方面与美国展开了积极的话语权竞争,成就了“欧洲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美国的话语霸权。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与地缘政治重心的东移,国际关系研究的亚洲意识也逐渐觉醒,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自主性建设已初见成效,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有所提升。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在话语权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应进一步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推动理论创新;寻找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突破口,挖掘新的研究支点;拓展话语平台,为外交话语体系提供学术支撑。只有制定正确的话语权战略并付诸实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令读者盼望已久的《剑桥东南亚史》中译本已于2003年1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虽然这部著作较之其他剑桥史姗姗来迟,但是这部集东南亚史研究之大成的150万言的历史巨著,最终能与中国读者见面,这实在是中国东南亚史学界的一大喜事。捧读之余,笔者赞赏组译者和出版者的学术眼光与魄力,也看到他们为此付出的巨大的艰辛劳动。我国读者对享誉国际学术界的剑桥中国史和世界史并不陌生,这些著作早已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来了。可是国内读者对《剑桥东南亚史》了解得并不是太多。此书1992年在英国出版后也同其他剑桥史一样曾引起不小的轰动,主编…  相似文献   

17.
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思潮, 也是一场运动。冷战结束后, 此起彼伏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 潮席卷全球, 成为影响当今国际形势安全与稳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兴起的 原因, 从国际体系层次来看, 是冷战格局的解体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体系的负面影响;从国家层次 来看, 是有关国家民族政策的失误、历史遗留问题的后遗症和外部势力介入造成的不良后果;个人 层次的原因是以个人认同为基础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发生了不利于国家稳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思潮, 也是一场运动。冷战结束后, 此起彼伏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 潮席卷全球, 成为影响当今国际形势安全与稳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兴起的 原因, 从国际体系层次来看, 是冷战格局的解体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体系的负面影响;从国家层次 来看, 是有关国家民族政策的失误、历史遗留问题的后遗症和外部势力介入造成的不良后果;个人 层次的原因是以个人认同为基础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发生了不利于国家稳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张磊 《国际观察》2014,(2):30-43
管制作为一种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形式,从产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在西方政治制度中围绕着管制问题产生了利益集团、铁三角、管制竞争等多种政治现象。本文通过对西方政治制度研究中的管制视角进行系统的梳理,勾勒出从"传统管制研究路径"、"实证性管制研究路径"到"多元化管制研究路径"为主线的研究路径转移,并对每种研究路径中的不同理论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20.
区域研究的新路径:"新区域主义方法"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先武 《国际观察》2004,20(4):65-73
本文以赫特纳等人提出的关于冷战后新区域主义研究的“新区域主义方法”为对象 ,阐述了该方法以批判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为学术视角、以“区域性”和“区域间性”为理论基石、以“核心—中间—外围”三大区域结构为核心、以“安全、发展和生态可持续性”为价值准则 ,涉及经济、政治 /安全、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纬度内容和全球、区域、国家和次国家等多层次动力的新区域主义及其世界新秩序观 ,并分析了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及其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