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论语》中关于人的思想除导向人文关怀之外,有没有自然的关怀向度呢?我们认为,人的思想在逻辑和道德实践上间接影响人对自然的思想行为。循此思路,《论语》中人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生态伦理意蕴,表现在:有主体的自觉,无主人的骄狂;有天人相分,无天人截然对峙;有道德实践的重视,无行为的放纵等。但该分析是有明确的理论边界的,逾越则存在过度阐释、突破问题论域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有其生态文明意义,它要求当下中国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它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发展观与西方传统"天人二分"发展观的双重超越。这具体表现为:对于中国传统发展观而言,科学发展观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超越了"天人合一"发展观的"自然中心主义";对于西方传统发展观而言,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超越了"天人二分"发展观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3.
傅德田 《学理论》2008,(24):42-45
环境伦理学关于"人是什么"的预先设定,我们称之为"人的预设"。它是现时代实践根据与传统"人的预设"理论逻辑两相结合的产物。传统"人的预设"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偏颇,在内容上偏执于理性、轻视甚至搁置自然,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其扬弃自己,走上新"人的预设"。而这正是环境伦理学对人探讨、对人重新设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透过邪教现象,对邪教产生的个人和社会根源进行挖掘,揭示其发生的社会不和谐基础;通过对社会四维矛盾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具体抓手的分析,展开反邪教与和谐社会内在、本质关系的研究;并分析四类在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简单化情况,以避免反邪教的理论和实践工作陷入误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