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7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吕庆建 《传承》2008,(6):94-95
《论语》不仅集孔子思想于一体,更是以孝德思想为特色。本文分析孝德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产生、发展的历程,探讨孝德思想的局限性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吕庆建 《前沿》2014,(15):75-76
易太极思维最充分地体现了易之道,可以说它体现了自然、社会和人运动变化的大规律,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大法则,包含着对待和流转两个方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对中医养生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整体性”思维与“顺天应时”,“阴阳中和”思维与“阴阳调和”,“忧患”思维与“未病先防”,“取象比类”思维与“象义药食”等几个重要关联。还需要进一步运用易太极思维指导人类的养生实践活动,创新中医养生理念,以佑天下人之安康。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在这种新形势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伟大的民族复兴,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那么,怎样弘扬和培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呢?首先,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基点和氖围。其次,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能否真正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申创新.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能否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4.
一、民族精神中的“民族”是指国家层面上的“民族” 要弄清楚民族精神这一概念必须先弄清楚“民族”这一概念。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一定义为大多数学者所公认,是民族划分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价值层面体现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统摄和支配着其他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文化健康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来导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和灵魂。文化健康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指路,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和精髓,同时文化健康发展也需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支撑。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文化健康发展,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对于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语>不仅集孔子思想于一体,更是以孝德思想为特色.本文分析孝德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产生、发展的历程,探讨孝德思想的局限性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民族精神中的"民族"是指国家层面上的"民族"要弄清楚民族精神这一概念必须先弄清楚"民族"这一概念。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  相似文献   
8.
《周易》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发和孕育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起了决定性作用。《周易》的忧患意识生发和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周易》鲜明地倡导团结统一的观念和倾向生发和孕育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周易》崇尚和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生发和孕育了“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周易》责·巨、贵志的思想信条生发和孕育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在这种新形势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伟大的民族复兴,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那么,怎样弘扬和培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呢?首先,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基点和氛围;其次,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第三,还要重视提高国民素质,为弘扬和培育提供主体保障等。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能否真正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能否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界就“合村并居”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经展开了一些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分别就学界关于“合村并居”的渊源,为什么要“合村并居”及怎样“合村并居”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它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并对这些成果加以评论,对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