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月5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预算法修正案。回顾历史,预算法1994年出台后,早在1997年就有过修法动议,2004年即提上修法议程,其后一波三折,直至2009年重新上路,2011年修法草案提交初审后,历经四审方成正果。屈指数来,预算法的修改跨越了十年时光,这在中国立法史上并不多见。预算法曲折的修法历程,恰恰证明了财政预算对于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地位。预算法的每一项制度设计,都可能直接牵扯到国家兴衷、民众福祉。治国应以理财为核心,正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2.
新近一段时间,诸多地区基层官员的财产公开试点,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在浙江省磐安县。该县要求14名拟提拔任用的县管干部在任前进行个人及家庭房产、车辆、收入、投资四部分情况进行申报,并在“中国磐安网”上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  相似文献   
3.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相应地推迟退休年龄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他们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建议。消息刚出台。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争议。  相似文献   
4.
保证口供的任意性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重要体现。目前两大法系国家对于自白任意性规则的落实有着不同的做法,而要求供述出于任意,排斥非法的取证方法,乃是各主要国家的共性。安全与自由是自白任意性规则的人权价值基础,个人自由应优位于公共安全,沉默权可看做是公民言论自由的一个方面。针对我国关于自白任意性规则的法律规范的不足,应赋予刑事诉讼被指控人有限制的沉默权,落实公民在宪法意义上的人权,逐步具备承担国际人权公约下的国家义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晚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嬗变,民间婚姻缔结过程中悔婚现象日益增多,缘由也愈发纷繁复杂.财婚风尚悄然兴起,传统门第观念受到冲击,但是女方在悔婚事件中仍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而悔婚案中各级官吏既成婚维持的倾向也在晚明时期逐渐明显,使得晚明的婚姻风尚呈现出在标新嬗变与回归正统间游走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五项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国五条”强化了以限购、限贷为核心的房价调控政策,对二套房按差价的20%征税的这一规定,更是被认为是对投资、投机性购房的强力遏制之举。与此同时。社会上的质疑之声也是此起彼伏。有的认为新政存在一刀切问题,房地产区域性很强,很多二三线城市房价根本不高,根本没有调控的必要。也有人认为提高二套房贷,  相似文献   
7.
4月下旬,预算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其中,有关地方政府举债的规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修法草案的基本思路是,适应放开地方政府举债的权限,同时对举债行为作出严格规范。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但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迅猛增长,不仅会积累金融和财政风险,也可能触发系统性危机。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表明,截至去年6月底,我国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为105789.05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58679.54亿元,年均增长19.97%。  相似文献   
8.
中国百年来的法律建设活动,肇始于清末修律。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认同援引西法、变革中法的同时,始终固守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底线,希望以此来维系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采取审慎渐进的变革模式,并强调保持法律的民族性,体现了文化主体意识的自觉。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并没有提供走向现代化的前期思想资源,使得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清末修律活动中立足国情、守护传统的同时,也很难给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行程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八大之后,随着中央政治局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各地纷纷跟进,截至今年1月下旬,已有30个省(市区)出台了实施细则,其中遏制“三公”消费的廉政措施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0.
任晓兰 《求索》2008,(7):212-214
张之洞兼采汉宋的经学立场来自于其经世致用的学术旨趣,而经世思想又为其接纳西学提供了内在的思想根据。但是传统经世思想以学术作为工具和手段以达到政治目的,过分强调注重现实与事功的倾向,这不仅使学术没有获得独立的地位,也使得传统中国文人缺乏一种独立思考的理性习惯。作为晚清志士,张之洞并没有能够从抽象的道德法则的层面去理解宋学,而是强调“制行宗宋学”,将纲常伦理奉为教条,使之终究无法走进近代的门槛,从而在根本上也无法实现国富民强的经世目标,在这个意义上,返本无法开新,这是张之洞的困境,也是中国近代儒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