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1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唐玄宗开元(713—741年)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被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忆者》“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就是这个时期社会安定、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凝练反映。“开元盛世”的形成,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和玄宗及辅佐他的“救时宰相”姚崇所进行的裁减冗员,是有很大关系的。唐玄宗即位时,他的前任给他留下了极其宠大的臃肿的官僚机构。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得从武则天当政时说起。唐人张在《朝野佥载》卷一、卷四…  相似文献   
2.
《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3辑刊登了《董必武给何叔衡的信》(1929年12月31日),同时编者写有“信由何地寄往何地,尚待考证”、“‘张同志’,未详,尚待考证”两个脚注。笔者试对以上两个问题、何叔衡为什么要给董必武写信及信的内容作以下考证。何叔衡1929年12月26日给董必武写信,是缘于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两次听了张国焘关于建党初期情况的讲课后而写的(一)1929年,何叔衡和张国焘都在莫斯科。《中共党史简明词典》有关“何叔衡”词条中的说明是:“(他)1928年赴苏联学习。1930年7月回国后,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①(另《中国现…  相似文献   
3.
举报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且有多种形式: 设置"诽谤木"相传这是中国最早的举报形式之一。据《史 记·孝文纪》二年追记,远在5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就立进善 之旌、诽谤之木,政有缺失,民得书于木。"诽谤"的原义是指议论 是非、指责过失,类似现在的提意见等。在尧舜时代,人们在交通 要道上埋设立柱,作为辨认道路的标志,即路标。除这个作用外, 人们还可以在木桩上刻写意见,因此,称为"诽谤木"。到了晋代, "诽谤木"又称为"华表木",华表木顶端用横木与之相交,竖于交 通要道,还叫表木。诽谤木之制,到了南朝梁武帝时,改为在诽谤 木旁设一木函(即匣)。《梁书》卷二载:老百姓给官府提意见,可 以"投谤木函"。这种用木头做的匣子,很类似我们今天的意见 箱、举报箱。  相似文献   
4.
任用管理十分慎重历代监察长官的除授,权归皇帝。即使一般的监察官员,许多朝代也不是只经过吏部选拔就可以任命的。唐代杜佑《通典》卷二十四《侍御史》中介绍说,大唐自贞观初年,以法治理天下后,非常重视监察官员。任命监察官员必须经过吏部、御史台长官、宰相的共同议定,然后才可以下达任命书。唐高宗麟德年间(664—665年)任命监察官员,不需经过吏部选拔。唐代选拔监察官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受正常考核、正常考满的限制。唐代对各级官员是一年一考,一般考四年为“考满”,“考满”后方可选调他职。而对御史的“考满”则…  相似文献   
5.
组织机构 日趋完备   我国最早的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府”,建于秦、汉之际,东汉时改为“宪台”。此时的监察机关还不是独立的机构,隶属于皇帝的私府——少府。到三国、两晋、南朝宋时改称为“兰台”,南朝梁、陈以及北朝周等都称为“御史台”。隋代有两个专司监察的机构,一为御史台,二为司隶台。唐朝因袭了“御史台”的称谓,到唐高宗龙朔二年( 662年)改为“宪台”,咸亨年间( 670— 674年)复改为“御史台”。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年),将御史台一分为二,称为“左、右肃政台”,左台专门负责监察京城百官,右台按察诸州官员。中…  相似文献   
6.
“法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徐无鬼》:“法律之士广治”。①《管子·七臣七主》也谈到了“法律”:“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②这就是说,法律政令是官员民众必须遵守的准绳。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无不用到“法律”一词,这里就略去不说了。古代官吏在办案断案时,很强调要按法律办事,也就是要以法律为准绳。《晋书》卷三十《刑法志》载:时刘颂为三公尚书,他上疏说,一个人是否有罪,都应当以“法律”为准。如果法律上没有规定,就要按照附属于法律的“名例”(也就是司法实践中曾有过的事例)来判断。如果法律、名例都没有明文规定,就…  相似文献   
7.
《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载 ,西晋开国功臣羊祜在晋文帝、晋武帝时 ,历任相国从事中郎、中军将军、尚书右仆射、车骑将军、征南大将军等职务 ,执兵之要 ,事兼内外 ,是朝廷重臣 ,经他推荐任职的官员很多。但是 ,任职官员本人都不知道是他所推荐 ,因为他很善于保守这方面的秘密。其原因 ,就是避免那些因其推荐而做官的人登门谢恩。他常说的一句名言是 :“拜爵公朝 ,谢恩私门 ,吾所不取。”历史已经昭示 ,羊祜不但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 ,其高风亮节 ,永垂史册。宋代的潘良贵也极为反对拜官谢私恩的做法。他在当左司的时候 ,一次宰相吕颐…  相似文献   
8.
“省”之史话冯铁金"省"原是中央机构的名称。晋朝开始设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唐代除有以上三省外,又增加了秘书、殿中、内侍三省,通称为"六省"。"省"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一般都从元代的"行省"(简称为"省",全称为"行中书省")谈起,实际上,"...  相似文献   
9.
“市”之探寻冯铁金“市”在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中,出现最晚,仅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但作为一个词汇,“市’的出现则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我国就有了“市”。但那时的“市”是指交易场所,《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  相似文献   
10.
“处”之考略冯铁金平常我们所说的“处’与县是平级,合称为“县处级”。从溯源角度讲,”处”的名称来历比之于部、司、厅、局、科要晚。“处”作为一个官署机构,大约是从清朝才开始有的。清·吴振《养吉斋丛录》卷一载:“国初有议政处,政设立议政王大臣。雍正间设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