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0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再过不久,香港回归的钟声就要敲响。耸立在珠江口外的那座云水迷漾、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的城市,正向我们走近。一位香港诗人说过,从道光手上走失的那只石狮子,夜夜都对着闪闪的星尘寻找回家的路。香港本来就是中国的地方。早在六千年前,香港就有我们的先民活动。这是深埋在地底下的五环、石济、印纹陶器、夔纹硬陶器、彩陶器和青铜器用沉默的、刚烈的语言说的。史册还记载,早在赢秦时代,香港就属南海郡番昌县管辖,为合、谣、蛋等土著聚居之所。至汉,改隶博罗县,已有中原人士迁居入住。此后两千年间,在中原时有战乱的朝代更迭中…  相似文献   
2.
从根本上说,两岸问题是本世纪中国历史大转折中遗留下来的一个政治问题。因此,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最终仍须回到政治上来。但是,在实现政治解决两岸问题的同时,文化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在两岸分流的整合,是促进两岸政治整合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江泽民主席在关于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中指出,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纽带。这一论断给了我们处理两岸关系正确的理论引导。近年来台湾的分离主义者,也总是把文化作为他们鼓吹“台独”理论的前提基础。他们妄称“台湾文化”有“五…  相似文献   
3.
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在中华文化的逻辑发展上 ,呈现出与同时期大陆文学不同的运动轨迹与存在形态 ,形成台湾文学现代性的独特性格 ,并为台湾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范式。而台湾的海外知识移民形成了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个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群 ,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收获和代表 ,深远地影响了欧美华文文学的发展。东南亚华裔青年学生到台湾留学 ,以及台湾作家到东南亚华人社会讲学、参与文学营等活动 ,扩大了台湾文学对东南亚的影响 ,形成了这一时期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中的台湾文学因素。  相似文献   
4.
一施叔青是六十年代初期走进文坛的。她成长的文化背景,正是台湾五十年代末以来受西方文化思潮冲击最利害的时期。她这一代作家,几乎都经历过东西两种文化的激烈冲撞。她的艺术,乃至她的生活道路,是这一复杂文化背景的产物。一九四四年,施叔青出生在台湾鹿港。这里自宋元以来就是和大陆对波的著名港口。她的祖上来自福建。她从小便受到中原文化传统,古朴久远的民俗风情和乡间艺术的熏陶。中学时代她开始尝试创作,正赶上弥漫台湾文坛的现代主义盛极一时。她最初  相似文献   
5.
一个过早面临的问题大陆开展台湾文学的研究迄今十年有余。近两三年来似乎出现这样一种趋向:最初迈入这一领域的研究者都忙于将自己近十年来的研究心得,以一种概观性的史著形式进行总结和整理,以求将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肯定下来。于是,一时间听说就有好几部台湾文学史(或类文学史)都同时进入紧张的编撰之中。笔者未能免俗,也参予了一部台湾文学史的写作。从年龄层次看,最初涉入这一领域的学者大都已进入中年或壮年。他们做为一个研究者成长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都带有伴随共和国成长起来的中年一代知识分子的长处与不足。这一特点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在他们最初的研究中,表现出长于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入手去剖析文学的诸种形相,而在对文学自身审美特征和规律的阐释与探寻上,则稍有欠缺。  相似文献   
6.
李锡奇的现代绘画艺术有两个重要出发点 :一是来自民间和传统的民族因素的潜在影响 ;一是来自西方的现代艺术的显在吸引。由金门的乡土出发而交错在中国历史沧桑中的文化感悟 ,构成了李锡奇毕生绘画的宏大背景。而在台湾开放的艺术氛围中成长的历程又提供给了李锡奇对现代艺术的多元选择的可能。从最初的《失落的阿房宫》、《落寞的秦淮河》 ,经过“月之祭”系列 ,到以传统书法为素材的“顿悟”系列、“大书法”系列和被称为“后本位”漆画系列 ,李锡奇一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自己归属于民族本位的艺术独创性。越来越专注于来自民间和传统的形而下的艺术语言 ,和越来越强烈感悟到的形而上的现代精神 ,构成了李锡奇的现代画艺术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施叔青是出生于台湾、入籍于美国并一度定居于香港的著名作家.在她完成"香港三部曲"之后返归台湾矢志写作"台湾三部曲".本文以施氏返台后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微醺彩妆>和<行过洛津>("台湾三部曲"之一)作为讨论对象,探讨施氏的香港经验对她台湾叙事的意义、影响和局限,分析此两部作品的特点和不足,并将施氏的"跨越写作"作为世界华文创作中的一种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闽台文化研究的文化地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史和文化地理的综合交叉视野,是拓展闽台文化研究的重要途径,本文借鉴文化地理学的某些概念和理论,对闽台文化区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中原文化在闽台的扩散方式、闽台的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等作了进一步探讨,并对闽台区域共同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心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走向学术语境——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二十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年来祖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前10年处于资料积累、初步分析且包含较多政治意味的阶段。近10年除了研究层面的扩展、研究成果的剧增、研究布局和人员构成的调整外,更重要的发展表现于内在的研究品格、基本理论和学术规范的建立上,研究从政治本位向学术本位转移,而整合性研究和开放性视野,是新提出的最为重要的研究观念。  相似文献   
10.
歌声的呼唤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旧笔记本,淡蓝色的封面,软塑精装。70年代那会儿的小知识分子都爱用笔记本:开会要记、听报告要记、偶尔还从报刊上摘点什么,或从查抄漏网而在民间流传的中外文学名著里抄几首普希金、波特莱尔或徐志摩、戴望舒。不像现在,谁身上都不爱带笔,何况笔记本(你可以做个试验,带笔的人肯定不如带信用卡的人多)。那会儿的笑话是:胸襟上插一支笔的是小学生,插两支笔的是中学生,插三支笔的是大学生,而插四支呢,那就是修理钢笔的呷。生活实在太单调枯闷了,收藏几个漂亮的笔记本,便成为一种奢华的时髦。其中或许还可以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