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法律   6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
张启江 《时代法学》2008,6(1):87-93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法律基础》课的使命并不仅仅在于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与传授,而在于法治理念的培养、法的精神与实质的领悟、法律信仰的确立。当前,高校《法律基础》课在教学实践中的法律教育的思路与模式难当此任,应紧扣新课程方案与时代的要求,确立“以法治理念教育及法的信仰培养为主线,以具体法律制度与知识讲授为支撑”的教学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域属性决定了检察文化建设必然内蕴国家与社会制度要素与承载民族文化元素,以此凸显主体性内涵;而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却将检察文化建设置于"多样多变多元"的思想、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客观现实之中,因而,在现实中如何保持并坚守自身的特色与元素,则是检察文化建设的必然之道。  相似文献   
3.
法伦理学研究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启江 《时代法学》2010,8(6):37-41
法律要具有活力或者被信仰,则必须函摄社会和历史的“魂”。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无疑是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应有的“魂”之一,而法律的“魂”则不可能被植入,只可能自然生成。因此,在社会与历史的传统、转型、现代的转换之中,如何将文化的基因纳入其中,便是法伦理学的担当与追求。  相似文献   
4.
“德法之辩”是中国传统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透过它我们可以知晓中国传统社会曾经在国家治理模式、法律制度体系构建方式、法律意识培育途径以及政权合法性建构逻辑等问题上所作出的选择与坚守。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方围绕着它的方向、内容以及主题价值上所出现的激烈争辩,几乎奠定了这一文化现象贯穿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格调,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的国家治理模式与法律制度特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力至今依然若隐若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法律基础》课程是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必然延伸和深化,教学必须在重视其与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纵向斜街关系的基础上,倡导以具体法律知识讲授为支撑,法的信仰以及理念教育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6.
张启江 《湖湘论坛》2020,33(4):58-70
法律与社会核心价值之间的双向塑造和相互促进是法治建设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是这一规律的客观表现。为了实现从党内法规到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宏观微观多维联动,实现多层覆盖的融入效果,必须坚持发挥党对核心价值观融入工作的领导、引导和推动作用,明确思想文化是融入的重点领域、法治政府是融入的重要方向以及将核心价值观分层定位分别融入立法目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的融入方式。  相似文献   
7.
张启江 《时代法学》2007,5(1):58-62
在“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这一命题中,就行政立法实践而言,如不存在宪法具体授权的情况之下,“根据法律”尤其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与认同。《条例》在肯定将海关法作为制定依据的同时,其上位法行政处罚法理所当然的与海关法置于同等的位置,而不应该将其于此应有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予以虚置和回避。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