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农闲时节,茶余饭后,农家小院里鼓乐喧天,吹拉弹唱声、笑声喝彩声连成一片,热闹红火的活动扫去农民们一天的疲惫;清晨时分,暮色黄昏,广场公园里温馨和谐,打太极拳、扭秧歌、悠闲散步的身影随处可见,健康向上的体育锻炼为人们带来好心情。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下培育社区服刑人员的抗逆力,不仅有利于增强其社会适应力,提升社区矫正效果,更有利于消除社会歧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社区服刑人员的抗逆力作为其成功应对社会融入困境的一种能力、过程及其结果,在本质上是来自于内外各类保护性因素尤其是个体特质、家庭支持以及社会资源等三方面的合力,并通过个体与环境良性互动的综合机制而发挥作用,形成了由压力情境、自我信念系统、行动选择、社会影响构成的抗逆力综合模型。因此,理念上,应从优势视角出发培育和提升社区服刑人员的抗逆力;方法上,综合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挖掘和激发他们的内外各类保护性因素;策略上,基于社区服刑人员群体内部的差异性特点,形成多样化的抗逆力培育路径,以促进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合,推动社区矫正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今日说法》栏目这十年来以水滴石穿的精神,记录着中国法治进程中的点点滴滴,为我们讲述了依法治国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10年来法律的声音被越来越多的人们侧耳倾听,从治国安邦的宏图伟业,到市井乡村的庸常生活,都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法治的烙印,中国人正在运用自己的理性和智慧使这条法治之路渐行渐宽,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4.
正"丰富的红色资源,是黎城最靓丽的一张名片。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黎城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区、完整县、模范县和试验县。朱德、彭德怀、左权、杨尚昆、刘伯承、邓小平等党政军高级领导人曾在这里战斗生活,留下了光辉的足迹。黎城人民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军力(兵员补充)上,为抗战做出了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现在,黎城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都留有抗战的红色印迹,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掘、弘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关乎个体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 要内容。基于2019年S市社区矫正对象的调查数据,从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视角,探究歧视知觉对社区矫正对象社会疏离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歧视知觉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既存在直接影响,也通过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两个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在歧视知觉与社会疏离之间起到自我转化和外在保护的作用。因此,在外在歧视无法完全消除之下,为了缓解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应注重提升个体的自我身份认同整合,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有益支持,从而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6.
当前,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监控型"矫正模式相比,汲取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矫正模式甚为缺乏。作为社会工作三大经典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在社区矫正领域中的作用值得探索。对N市C区社区服刑人员角色认同小组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小组活动的开展应当以社区服刑人员动态呈现的需求为焦点,结合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特点设计相应的小组活动形式和内容,在小组中注入接纳、经验的一般性、情绪宣泄、利他主义、社会化技巧的学习和赋能等治疗元素,通过消解认知障碍、情绪管理学习等间接治疗化解社区服刑人员的负面情绪,推动其自我认知的重新建构,进而提升社区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7.
杨彩云  刘瑞川 《春秋》2010,(5):39-39
张宪周.字道东.生于清同治壬戌年间(1862年),郓城县张楼村人。他出身豪门,自幼聪明好学,尤喜习武。其父兄于村外置96杆长的场地,供其跑马射箭。15岁。拜武解元李凤山为师。习练刀术、箭术和志石。练刀术时,习坐卧击刺之法.所练大刀由90斤更换至120斤,皆浑铁打成;所练举重志石,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区矫正呈现出一种政府主导的“技术-底线”治理模式,其蕴含的“底线维稳”治理逻辑导致监管为重的困境,也带来了工具理性、简约主义、技术伦理、技术失灵等技术治理的隐忧。社会工作提供以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型治理,通过情感驱动、循证矫正、多层次介入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转变以往社区矫正只注重监管的刚性治理理念与手段,形成对社区矫正风险防控中柔性治理的补足。为此,在社区矫正风险防控中,技术治理与服务型治理应互为补充,进而形成整合型治理。通过构建包容性治理关系、推动矫正队伍的专业化与综合性发展、形成综合性评估体系等,共同激发社区矫正对象正向改变,实现从“底线安全”向“治本长效”的转变,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