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5篇
综合类   3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论法律的局限性--驳法律万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法律,不实行法治,是无法存在的,也没有其他手段可以完全代替法制的功能与作用.反之,有了法律或法治,也不能完全代替其他社会控制手段的功能与作用.所以,社会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社会主义思想史的角度 ,探讨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源流关系。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 ,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根本理论来源 ;而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思想和主张则是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3.
司法独立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等人倡导以来 ,作为一种宪法性原则已在西方国家实践了若干年 ,司法独立作为维护人权和法制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它不仅意味着法院审判不受外界的影响 ,还意味着能维护司法机关的公信力 ,维护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我党在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是我国迈入法治化国家的标志 ,而司法独立则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和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提出了苏联存在两种矛盾的观点,阐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理论。斯大林的矛盾理论既有贡献,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肯定斯大林的矛盾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不管法这张“天网”如何“恢恢”,总有漏网之鱼;不管法调整的范围有多广阔,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从这种角度来说,凡是法所不及的地方,皆是德治的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离开道德,不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以健康发展,而且整个社会也难以稳定。所以,江泽民同志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与道德的相互关系究竟如何呢?一、道德与法律的联系1.法律与社会基本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法律与社会基本道德都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的意志…  相似文献   
6.
民族是历史发展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马克思论证了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并指出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预测了无产级阶级革命胜利后民族问题发展趋势.列宁初步论证了民族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地位及其发展趋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规律的理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三代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揭示了社会主义阶段民族问题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社会主义思想史的角度论述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渊与流的关系,认为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发展民族经济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列宁认为 ,要把发展民族经济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要在财政上切实加大援助后进民族的力度 ;要扩大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 ,吸收西方国家先进文明成果和资金技术 ;要重视国家生产力布局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民族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大民族要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事业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把列宁民族经济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多民族的中国并作出了新的发展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经济理论和政策 ,从而大大升华了列宁思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江泽民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对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继承和发展 ,回顾了江泽民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进行的积极探索 ,阐述了江泽民作出开发西部民族地区重大战略决策的过程和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的表现,探讨了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