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0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伤心,不是为了魔鬼肖鹰"不要再玩弄你的忧伤,它象秃鹰吞噬你的生命。"魔鬼给与浮士德博士的劝告,也许正是今日厮守在文化寒室的学者们最好的药汁。庄子有言,哀莫大于心死。其实,心既已死,又哀从何来呢?庄子能出此语,可见这位老道是凡心不死的。在这一点上,天父...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批评怪象批判——兼驳“当下中国文学高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从当下文学的创作现状还是文学批评的现状来看,陈晓明教授所提出的当下中国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观点,都是无法立足的。陈晓明教授的这种无视中国文坛创作衰微现状的当下中国文学高度论,与其倡导的文化主体性一道,恰恰透露了当代文学批评家的长城心态——对外来文化的禁锢和拒绝。我们应警惕这种批评方式,建立起有尊严的批评。只有通过重建批评的抵抗机制而重建其社会有效性,当下中国批评才能走出我们这代人的宿命的阴影。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在评述柏拉图哲学时说:“美的内容和哲学的内容是同一的。”庄周(庄于)哲学的主要内容是“齐物论”,即天地万物流变不居,亦彼亦此,万物生于道,又归于道,柏拉图哲学则主张超现实的、永恒不变的理念为世界的真实本原,万物都模仿理念而得,是理念虚幻的影子,即理念论。这两种哲学体系都对各自的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将把它们作为两条平行干线贯穿于我们的美学比较的始终。  相似文献   
4.
以文化本位看雅俗之争现代文化生态当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既具有不同价值取向,又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两种文化类型。这两种文化类型区别在于:精英文化可以称为严肃文化,也可称为高品质文化、高雅文化,它是社会主流文化当中代表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倡导一个社会优秀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5.
肖鹰 《学习与实践》2006,(6):134-136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言说为视角,勾勒了从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到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由此呈现了西方现代性话语的主要内容,指出在现代性哲学话语运动中,一个基本的动力是有效地限制主体性的自我扩张而又极大限度地保证主体性的自主原则和自由精神。这无疑是一个不可最终解决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当代审美文化的反美学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审美文化的反美学本质肖鹰当代审美文化的反美学本质,大家所披露的,多归结于当代审美文化的以丑为美,审丑或媚丑的心态。以丑为美,不过是当代审美文化的一种畸趣,一个非常外在的特征。而且,以丑为美,也并非就是反美学的。在传统美学中,丑也是一个基本的审美范...  相似文献   
7.
肖鹰 《党建文汇》2011,(10):44-44
最近艺术品市场煞是热闹:“金缕玉衣”造假一波未平,“徐悲鸿油画”天价拍卖又起波澜。去年6月以7280万元拍出的“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被中央美院部分学员联名指为当年的“习作”。而在该画的拍卖信息中,赫然列有徐悲鸿长子徐伯阳所写“真迹证明”,以及他与这幅画的合影。是失察,是闹剧,还是丑闻?不论最后定论如何,对艺术品市场来说,都是“伤不起”的大事件。  相似文献   
8.
春晚导演与赵本山的纠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聊天,说除夕一家老小坐在一起看央视春晚,看到赵本山的小品《同桌的你》,听到像什么“走进一个苞米地,省略多少个字”,大家都在笑,他10岁|的女儿也坐在一边跟着笑,他就觉得特尴尬。无独有偶,昨日我收到一封来自广西的信,  相似文献   
9.
习主席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也是清除党内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对于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作用,纯洁巩固内部关系,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作用极为重要。要注意把握好"三个切忌":批评他人切忌瞻前顾后,要勇于仗义执言。在一些单位,批评普遍存在"三怕"现象:一是怕穿领导"小鞋"。  相似文献   
10.
一、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杜伏海纳在美学中的工作,是要为现象学的意向还原而寻根溯源。“美学在考察原始经验时,把思想——也许还有意识——带回到它们的起源上去。这一点,正是美学对哲学的主要贡献。”(杜伏海纳《美学与哲学》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P1。下引此书只注页码。)在传统美学中,柏拉图式的超验意识,超越主体性去追求一种客观的普遍性,这就带来了一条与人的原始经验相背离的路线——因为人与世界的原始统一性被割裂了。美因此被规定为永恒整一的美的理念。康德式的先验意识把主观的普遍性观念引用于美学中,并通过“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萌发了人与自然(世界)和解的思想,而黑格尔的历史概念揭示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