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1.
2.
学术界普遍认为,政策执行研究业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将政策执行议题引入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第二阶段提出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第三阶段从20世纪末延续至今,在这一阶段学界尚未形成有关核心议题与主要理论发现的共识性认知。基于对政策执行研究第三阶段文献的关键词网络分析与内容梳理,本文总结提出这一阶段政策执行研究的核心议题,即"哪些因素导致了政策执行失败的发生"。围绕这一核心议题,国内外研究者们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型为认知基础,沿循"先单一方向、再上下综合、最后由内至外"的逻辑进路,挖掘出五大类可能导致政策执行失败的因素,即政策设计与政策特质、政策执行者个人特质及行动选择、科层结构与制度、央地关系以及外部环境因素。这五大因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策执行失败解释因素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3.
中国公共行政学面临的学科价值危机是其现代化过程中的一般性问题,也反映了其在中国制度条件下的研究取向问题。公共行政学科价值源于公共行政实践及其发展需要,必须与公共行政的当下实践形成呼应并有所指引。借鉴罗森布鲁姆的公共行政价值分析框架对管理价值、政治价值与法律价值在中国的可应用性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表明,中国公共行政学科价值应正确反映和回应公共行政实践价值的内容和结构,中国公共行政学应加强研究中的价值自觉,对不同公共行政价值进行适当平衡,并实现与公共行政实践的衔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普遍开展绩效问责工作,对绩效表现有待提升的部分干部进行“敲打”,以激发其担当作为。这也生发出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具有负向惩戒属性的绩效问责何以激发干部的正向担当动机?本研究引入行为公共管理学视角,利用面向基层干部的大样本问卷获取调查数据,并进行分层回归分析,探究绩效问责激励干部产生担当动力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干部对政府绩效问责的主观感知,构成了绩效问责激发担当动机的关键中间机制,且这一机制包含了干部对绩效问责目标与公正性的两方面感知。具体而言,感知程序公正、感知结果公正正向影响干部担当动力的产生,形成动力激发机制;感知目标过载负向影响干部担当动力的产生,形成动力抑制机制;感知目标适配意味着工作挑战性的不足,不利于干部产生更强担当动机;感知信息公正虽有必要性,但在“化压力为动力”的过程中缺乏贡献。此外,该机制还受工作年限的调节作用,即工作年限能在部分动力激发机制中起促进作用,又在部分动力机制中起减缓作用。上述发现意味着,绩效问责工作应强化干部对程序与结果公正性的感知,同时尽量减少其动力抑制效应的影响。本研究为打开绩效问责激发干部担当动力的机制“黑箱”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5.
6.
购买服务是我国当前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创新。政府由此必须经常在"制造还是购买"之间进行选择,其决策质量将深刻影响购买服务政策的效果。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购买服务的前提是政府在服务的生产和交易环节获取比较经济效率。论文从公共服务的公共属性出发,认为在权衡购买服务的比较经济效率时,必须纳入对服务公共性治理的制度效率。为检验扩展的比较效率分析框架,论文对我国22个省41个市县的756名公务员进行了问卷调研。研究发现,公共性治理效率会显著影响公务员对购买服务的态度,同时当前购买服务的整体效率还比较有限。研究认为,用公共性视角来补充和完善购买服务的市场化视角,能够深化和拓宽对政府效率、核心竞争力及其制度基础的理解,辅助政府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购买决策。  相似文献   
7.
在政府网站“千人千网”建设的背景下,了解公众对政府网站的偏好,是数字政府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前提。研究发现,在功能设计、信息供给方式和视觉风格三个方面,公众对政府网站存在差异化偏好,且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因素相关。在功能设计上,年长者、高学历群体、学生及个体从业者偏好“政务服务主导型”网站,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偏好“信息发布主导型”网站,企业职员偏好“均衡型”网站。在信息供给方式上,个体从业者和企业职员偏好“页面罗列信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学生偏好“多层次简化栏目”,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在视觉风格上,公众各有所爱,但其偏好不与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等因素相关。研究结论可为数字政府满足公众差异化需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