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可以通过公共利益概念得以融会贯通。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以民生问题解决和社会体制改革为基本题中之义,其因公共性的困境应运而生,也以实践超越了这种困境。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实践具有内在的联系: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旨归,其非形而上学和非定式的"公共生活"构想指导了社会建设的方向;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提出了公共教育和制度构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
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忽略了特色小镇的内涵和精髓;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并没有突出"特色"二字,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和伤害。  相似文献   
3.
坚持群众路线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形式,更好地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是党和政府密切党群关系的法宝。贵州的"背篼干部"模式就是践行这一理论的结果。本文依据社会管理的规律,从政府效能、协同发展、公共参与三个角度剖析了"背篼干部"模式这一农村社会管理经验的产生、形成以及模式化发展过程,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理论溯源的角度,阐释了这一模式蕴含的一般指导意义,并就如何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落实群众路线,保证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不脱离群众与现实,提出操作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党建引领中国社会治理的实践具体表现为从国家层面推动一轴多元治理结构的形成与完善,并通过这一结构的动态发展保障党建引领的功能稳定。社会综合力量成为社会治理实践过程的合理补充,基于公共性培育与社会增能,党建引领促进社会参与的合法性实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社会治理实践的创新发展,基于有机链接和系统多元的结构化发展,党建引领进一步促进社会治理实践实现了一轴多元模式下沉和基层转化。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构建人才活力激发新格局。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到吸引人才与培育人才并重,让"外来女婿"和"本地郎"都能发挥好聪明才智,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