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政治   7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
在国民党主政时代,一个中国原则是坚持的。但是等到民进党执政,“一个中国”当然就变成敏感的名词。在民进党看来,因为如果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不仅是台北消失了可以拥有选择台独的空间,而且在国际社会上,等于被误解“接受一个中国就是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是代表一个中国”的印象。所以,陈水扁接任总统职务一年多以来,对“一个中  相似文献   
2.
邵宗海 《台声》2014,(3):37-38
<正>2月11日至14日,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率团赴大陆访问,其间与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几次会谈彼此互称对方为"主委"与"主任",为两岸事务主管部门首次历史性会晤开启先声。王郁琦曾对媒体表示,陆委会与国台办成立20多年,身边同仁皆表示很难想象有一天陆委会主委和国台办主任能握手交谈,互称职衔。如此来看此次"张王会"的举行,不免感慨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的首次会晤,既不是必然,也不是偶然。这是海峡两岸自去年以来"竭其所能"的努力,方才在今年年初促成了这场有历史意义的会晤。  相似文献   
3.
大陆方面与台北当局固然在宪政与法理上均主张两岸之间只有一个国家的存在,但是台北在过去十多年始终对北京所提出的“一中原则”感到顾虑重重。未来双方展开政治接触之时,大陆可不可以避免使用台湾方面感到困扰的“一中原则”,与台北共同使用“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这一概念,以体现双方的有重叠与契合的精神与立场?从两岸双方发表过的重要文件与谈话,以及双方学界论辩的结果,证明用“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说辞作为双方都便于接受的“一中原则”表述的替代性方案,在理论上应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且双方更容易在政治上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4.
台海和平环境的建立,是两岸当局与人民自1949年内战之后一直的期待。两岸对和平远景的期待可以理解,但从理想走向实际却需要一段漫长而且曲折的过程。本文共分五个部分,包括前言、两岸创议“和平协议”的历史背景介绍、两岸终止敌对状态协议设计与推行、两岸对“和平协议”解读的相互冲突,以及两岸“和平协议”签署的展望,来解析两岸对此一问题的立场与要求,并整理出双方对此事件的不同解读,以及彼此尚无法“跨出门槛”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5.
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的动机,除了内部因素之外,外部因素,即大陆和美国的压力,也使他产生"确立与对岸对等的政治定位"的企图.可以用"政治系统理论"来分析陈水扁大陆政策的决策模式,在社会内部和社会外部因素的作用下,他经常适应民意来调整政策,也经常运用权谋来制定政策."一边一国"的最基本理念是"建立台湾为一个与中国大陆没有关联的主权独立国家".美国不会同意陈水扁未来与大陆接触或协商时企图建立"国家对国家"的基础,因此,陈水扁如果不放弃这一主张,将来面对的挑战将不只是对岸,更多部分将是来自太平洋彼岸.  相似文献   
6.
台湾并不一定要走“制宪”的程序才能走上“法理台独”的目的。技巧性运用修宪的方式,或是依循宪法条文规定可修改者,照样迂回的达到“法理台独”的目标。如目前台湾现行“宪法”的领土条款是涵盖中国大陆,但是领土条款被规范是可修改的。在形式上是属于修宪层次的条文,却在实质上可转化程序,解释台湾已成与中国互不隶属的主权独立国家。  相似文献   
7.
如果仅是阅读两岸官方的文书与代表性谈话,就来定论“一国两制”在台湾存续的问题,可能会产生误判.一个模式是否适用,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当局,反而是民意.如何检验“一国两制”价值的标准,本文特从台湾历年来对是否接受“一国两制”的民调结果,进行数字与问卷内容的深入分析,希望了解:1.从民调数字分析“一国两制”对台湾的适用性;2.剖析怎样从民调数字观察“一国两制”是否在台湾存在有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大陆对台政策自中共十八大之后,持续并稳定。两岸关系也朝向和平发展。理论上来说,这应该是两岸关系的“机遇期”。意外的是,2008年国民党赢得政权后,在台湾“国族认同”与“统独争议”的议题上,民调数字却显示“台湾人”与“主张独立”的比例,比民进党执政八年的任一时期都来得高。难道两岸关系的改善无助于台湾内部走向于分离的转变?作者设法去解读这个怪异现象时发现:冈为民调中有问券设计的吊谛.与解读角序的不同.球让结果耕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