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9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对于这一证明标准不能机械适用,应当区分待证事实的性质。对于指控的犯罪成立或者罪重的事实,应当严格证明;对于程序法事实和无罪、罪轻事实,可以自由证明。尤其是在死刑案件中适用这一证明标准时,要格外慎重,严格把握量刑证据,从而达到少杀慎杀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陈碧 《八桂侨刊》2014,(2):48-52
从一家到一族、从弱小到壮大、从经商务农到读书入仕,陈埭丁氏回族历经数百年调适和变迁,终于从外来小姓变为本地望族。借助侨乡优势,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推动社区经济发展,依靠特色文化提升自身形象,超越边缘,陈埭丁氏回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之旅。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私人电脑拥有率越来越高,营业性网吧更是遍地开花,网上流览人数激增。这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一种新型的交际及交流工具,也是一种消费及消遣的新观念及形式。但同时也带来了青少年网络使用者的一些教育问题,值得全社会的关注。 一、心理问题 目前,很多青少年学生在课余或双休日,可以说是没日没夜地坐在键盘前上网玩游戏、聊天、阅读、听音乐、看电影或学习,这使得他们与同学、朋友及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大大减少;同时,由于户外活动的减少,使得他们缺少团体活动,缺乏团队精神,长此以往,影响他们与…  相似文献   
5.
吴怀友  刘明华  陈碧 《探索》2004,1(4):15-17
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不单是个学术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不单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个实践问题;不单是个人的理论,而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判断这一理论是否形成的标准,就必须从政治层面与学理层面、理论创造与实践活动、个人论著与党的文献多重结合的要求出发,建构起理论形成的立体坐标.这种特殊理论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要素(一)代表性人物领导核心地位的形成;(二)时代特征的变化;(三)理论主题的确立;(四)理论地位的产生;(五)实践活动的展开;(六)系统完整的表述;(七)逻辑联系的形成等.这些要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构成理论形成的统一标准,也是判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对审判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尤其是在庭审方式方面,吸收了对抗制的合理因素,强化了控辩双方的对抗性,使庭审功能进一步加强。立法的问题解决了,关键就在于司法实践的运作。毋庸讳言,新的审判方式在具体运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控、辩、审三方作用发挥不够,庭审走过场的情况仍然存在。本文针对刑事庭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关于庭审方式改革问题我国1979年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审判方式,职权主义色彩比较重。主要缺点表现在过于突出庭审中法官的主导作用,控辩双方的对抗性不强;法官庭前对控方证据进行实体审查,在…  相似文献   
7.
陈碧  蒋熙辉 《政治与法律》2005,1(2):138-142
认证是法官审查判断证据的司法过程,言词证据的认证一向是认证中的疑难问题.被告人口供、证人证言和被害人陈述是三种法定的言词证据.本文探讨了其各自认证规则、认证办法.基于法官在认证过程中的使命,提出言词证据认证中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文中从陶瓷装饰艺术角度出发,在描述人物纹饰在各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运用状况的同时,揭示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本质属性并予以美学、历史、文化意义上的提升,从而为现代装饰艺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碧 《理论月刊》2010,(6):59-61
"阴"、"阳"是《周易》基本哲学范畴,包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意蕴。揣摩《周易》卦象爻辞,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遗留的生殖崇拜文化印痕;《周易》多言生,少言死,把生的法则升华为生命的最高原则。阳爻之阳刚美、阴爻之阴柔美是《周易》生命美学中很重要的表征。《周易》阴阳之生命魅力还体现在其周流变化中产生的气韵之美,而气韵是中国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气韵流动,万物达到化生之境。  相似文献   
10.
山水之乐 死生之悲——王羲之《兰亭序》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亭序》是中国文学玄言体向山水题材转变的重要作品之一。此文情景交融,理趣交辉,从山水之乐转到死生之悲,透射出深层的忧患意识,反映了东晋士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对世道人生的态度。其对后世山水文学、书画创作的思想倾向与审美趣味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